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6期

“杜甫很忙”现象的文化解析

厉国刚

2014年06月10日13:25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从“网络一代”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以及自身富有激情、创造性、叛逆性的特征来看,文化上的反抗有其出现的土壤和存在的条件,但事实上类似“杜甫很忙”的网络文化现象,并不没有多大的文化抗争性,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指向,而是沦为一种娱乐、恶搞、戏谑。“网络一代”同样不可避免地沦为文化娱乐体系中的消费者,成为单向度的人。

关键词:杜甫很忙;文化消费;网络文化;群体狂欢

一、“杜甫很忙”现象出现的背景

人教版语文课本有一副杜甫的配图,他那忧国忧民的形象留在许多国人的记忆中。而时值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他从课本走向了微博等网络空间。那一系列全新形象,如狙击手、送水工、肌肉男等共同构成了“杜甫很忙”的网络景观。那么,“杜甫很忙”现象何以出现?

中国的教育,受到很深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灵活性、活泼性不够,多的是政治说教和道德教化。政治课从小学一直贯穿到研究生,试图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不过往往是生硬的、不容分说地强加给他学生,学生产生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而即便其他课程,也是灌输多于启发,知识的传播多于创新能力的挖掘,不太理会学生的兴趣培育。素质教育已经喊了那么多年的口号,但并没有被真正落实,对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追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独生子女的政策下,家里就那么一个宝贝孩子。许多父母总觉得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从而过早过分地强加给孩子一些教育,寄予了孩子过高的期望,从小就让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或知识。中国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大赛上可以独占鳌头,但在更讲求创新的诺贝尔奖上却鲜有斩获,这是值得反思的。

在学校的管理上,一直以来强调的是秩序和纪律。而不是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兴趣。结果一个个貌似很规矩,实则文明素质堪忧;一个个貌似很听话,但创造力也被无情扼杀。

为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会引起那么多人的热议。

在各种文字作品中,充满着主流话语。从电影艺术而言,商业化的、娱乐化的、政治性的影片大行其道,而那些个化的、先锋性的、批判性的影片往往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并且,那些有很强宣传色彩的影片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支持,在传播上被优先考虑,在经济回报上是有利可图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宣传媒体就更不用说,到处都是主流文化,主流话语。这种主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性,并不是真的大家选择的结果,主流未必意味着被普遍接受。

而年轻人总是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在政治领域,社会参与上无从着落之后,网络空间作为新兴的传播平台,是最容易被突破的薄弱环节。于是在这种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下,玩一点非主流的东西,制造一些“杜甫很忙”的图片,有其文化反抗的意味。年轻人通过参与这种行动,以及借助网络语言,一起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空间,在其中找到了一种狂欢的乐趣和存在感。

那些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网络的“网络一代”,年龄不大,一般认为他们是富有激情、具有个性、创新性和反叛性的。

由此看来,从社会教育和青少年特质而言,文化反抗具有显而易见的理由和背景。而网络空间是相对比较自由的表达平台,大家可以在上面发表各种文字、图片以及视频,从实施文化反抗的实际空间来看,也具备较为充分的可能性。“杜甫很忙”现象的出现,是不难理解的。

“杜甫很忙”同样赢得了许多都市白领的追捧。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朝九晚五的钟摆式的机械生活中,人们普遍有一种疲惫感,不仅是身体的苦累,还有内心上的倦怠。中国人是最勤劳的,但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对休闲的需要,只是在一种历史和文化作用下,大家一直在忙碌着。但对这种状态,大家并不是就没有怨言,只是这种不满在激烈的工作竞争面前无足轻重了。“忙”成了中国人的最突出特点。因此“杜甫很忙”现象背后,有着对当前忙忙碌碌生活状态不满的一种表达。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