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6期

“杜甫很忙”现象的文化解析【2】

厉国刚

2014年06月10日13:25        手机看新闻

二、“杜甫很忙”现象的文化反抗意味

“杜甫很忙”这一网络文化现象,应当说有其一定的抗争性。将杜甫、李白、关公等古代的名人、权威、神圣的人物那种古板的形象生活化、日常化、个性化、戏谑化、丰富化,是一个祛魅的过程。网络媒体引领了后现代文化的流行。“杜甫很忙”这一现象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意味,一个已经离世上千年的人物,突然之间似乎活了,并且生活得丰富多彩,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这是颇为神奇的事情。这是网民的一种后现代文化的制造,通过拼贴、嫁接、重置、错位等方式制造出一种新的景象。“杜甫很忙”的制造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严格的逻辑,大家都可以用各种方式加以表现,只要自己觉得好玩就行,有人追捧最好,没人喝彩也不在乎。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破除权威、去中心化、主张个性的一种体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传统教条的一种抗议和不满,对枯燥学校生活的一种抗争,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要求。大家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这一表达形式的,表现了自己的支持态度。有学者认为“杜甫很忙”现象是“青年群体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支配文化的抵抗” [1]。这种文化反抗,到底有多大的力度?

首先,没有强烈文化反抗的意识和自觉,更多的是一种无聊的恶搞,而围观者,也不过是盲从的网络“哄客”。文化反抗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被动,但文化反抗的意识和自觉会促其走向成熟。如果只是一种恶搞式的文化反抗,不会有多大的力量。即便大家参与其中,也不过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临时聚集而已,转眼之间就会一哄而散。

其次,这种文化反抗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看不出这是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或者其他领域的一种抗争。大家参与围观或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解读,同样很少有人会觉察出其中的目的性。

并且,这种文化反抗,也没有提出自己的主张。这远远不如“占领华尔街运动”那么声势浩大,有明确的组织,也有清楚的主张。这种文化反抗,斗争性非常弱,目的性并不强。文化反抗总需要一种理念,一个美好的愿景,如果缺乏了自己的主张,这个抗争,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力的,没有多少的分量,难以形成一种思潮,也无法一以贯之地开展行动。

最后,从实际效果而言,没有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主流文化带来多大的撼动,没有形成多大的文化上的影响力,大家只是一笑了之而已。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