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杜甫很忙”现象的群体狂欢特性
“杜甫很忙”现象的出现只是文化工业时代强大的娱乐经济的组成部分,本身已沦为一种游戏、一场娱乐、一次恶搞、一个戏谑。
网络是各种话语的展示平台,大家在上面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并不是所有自己想要说的话都可以说,在中国,政治性的言论的表达空间有一定的界限。许多人主动地回避了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因为这种自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网络上虽然也有一定的表达自由,但在大多数人的主动回避之下,形成的是“网络一代”集体性地远离政治,存在一种政治冷感。大家对政治变得漠不关心,形成一种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政治参与机会的缺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影响更大的是如今这个消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人们满足于各种各样商品的消费。
在这个消费社会,消费主义不断膨胀,主导了大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告中的“三日不购物,便觉灵魂可憎”的宣告,表明消费是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家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媒体上光怪陆离的广告不断在诱惑着消费者,奢侈品的消费量不断攀升,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在消费的狂热中得以充分的彰显。
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消费话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购物,以及对物质的占有。“网络一代”经常关顾各种购物网站,相比于政治和社会,更关心的购买各种名牌商品,以拥有名牌为荣,追求名牌为目的,甚至出现不惜出卖贞操,或者卖血卖肾去购买iPhone等名牌商品的现象。消费话语是不被禁止的,甚至“消费是爱国”,是被鼓励的,因为这可以拉动GDP,推动经济增长。在消费主义逻辑下,流行文化是一种与普通商品无异的消费品。
在文化工业强大力量的裹挟之下,媒体纷纷走娱乐化的道路。当前的娱乐经济是非常发达的。这从多方面可以看出了,例如电视上娱乐节目的泛滥,相亲节目的娱乐化。而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同样在不断加强,那些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性、星、腥”之类的新闻在媒体中大行其道。与明星相关的一点芝麻大小的事情也会被反复报道。娱乐在媒介文化中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当然娱乐是为了生意,为了利润。这是媒体市场导向的必然趋势。
在娱乐经济时代,草根中也有不少人通过自我炒作,或者聘请专门公司策划等方式力求加入到这个行列,芙蓉姐姐、凤姐之类粉墨登场,并被大众作为谈资在消费。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开放性为这些草根娱乐明星提供了可能,但他们是文化工业体系中的产物,遵循的是文化工业的逻辑。
对于文化消费的热衷远远超过文化生产、文化创新,以及文化反抗。“杜甫很忙”也好,“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也好,就其实质都是消费品。这类文化中有一些是商家策划制造的,初衷或者是为了维持一款游戏的热度,或者是为了别的商业利益。而这些文化现象出现之后,广告商经常会将其作为一种广告诉求销售其商品。“元芳,你怎么看”火了之后,运用了这句话的广告在各种广告媒体上都有出现。
“杜甫很忙”不过是一种群体狂欢式的文化反抗的消费。大家参与其中,是为了凑热闹,为了在这种文化消费中不落伍。这些网络热词或者网络热点事件,作为一种文化品,类似于时尚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如果你不了解,那么你就落伍了,你就OUT了。为此,你必须去了解,去追随。这样,你才是文化上的消费者。这与购买名牌是一样的道理。“杜甫很忙”就如一个商品符号,只要你在围观或议论,那么你就在消费,就加入了消费者的行列,成为时尚达人。
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娱乐的渴望要远远大于对艺术审美的期待。因此,大家都不愿落伍,都争着要去关注,要去了解。这种大众的围观,是一种群体的狂欢,大家都处于癫狂之中。文化反抗,在这个时代,很容易被娱乐经济和娱乐文化消解,反抗性即便出现,也会失去它的巨大抗争性,最终沦为娱乐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网络中的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现象,为年轻的网民提供了消磨时间的机会。在一个热点冒出来之后,大家就会蜂拥而至,或者加以衍生性的再创作,使其更加丰富,或者只是围观,在一边顶贴,表示支持和欣赏,或者予以无情批判,表明自己的高雅姿态和对此不屑的立场。这样一种的创作、传播或批判,不断重复地上演,看上去格外热闹。的确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可以放松身心,作为一种网络社区行为,可以联络彼此,但并没有多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一再地在低水平层面重复的文化狂欢,只是一种头脑发热的冲动,宣泄了自己的激情,耗费了青春,对政治变得更加冷漠和无知,对真正的创新不见得有什么帮助。宣泄过后,内心里产生的只是对另一场文化狂欢的渴求。这种消费者的欲求,需要一次次的消费来满足。
四、结 语
网络总不缺乏热点,今天“杜甫很忙”,明天“元芳,你怎么看”,今天芙蓉姐姐粉墨登场,明天凤姐横空出世。网络的出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公共表达平台和草根文化展示空间。这种自由,貌似大家都获得了一种权力,取得了文化反抗的条件。
但实际上,网络终归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的力量会通过关键词的屏蔽,网络政策的导向,官方网站的扶持等多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加以“规训与惩罚”。商业的力量会通过营造娱乐狂欢的氛围,制造消费主义话语,推崇感官享乐的生活方式等多样的手段加以诱导和培育。社会当中的强势话语和文化总会在网络中得以继续衍生和发展,取得它一直来的地位和影响。 网络不会是世外桃源,不会是乌托邦。
在媒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商业化需要走向娱乐化,娱乐化需要借助商业化”[2],网络空间也是如此。“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杜甫很忙”之类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时尚品,一波推着一波,旧的很快就会被大家遗忘,而新的总会不断换着面孔涌现。但文化反抗其实并不真正存在,即便有那么一点点文化反抗的意味也终将归于虚无,被消解得一干二净,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一个《小时代》得以流行的时代,在这个缺乏批判和质疑的社会里,大众早已蜕变成为单向度的人,只是不断被牵着鼻子走的各种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林慧.解构与建构:“杜甫很忙”的符号学解读[J].电影评介,2012(15).
[2] 厉国刚.媒介迷思论[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3]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