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周一见”事件的媒介伦理分析【3】

陈红艳

2015年03月31日13:5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周一见”事件自媒体伦理缺失的成因

当媒介伦理遇上新媒体,此时媒介传统的伦理规范之于新媒体,犹如拳头打在棉花上——有劲无处使,媒介伦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事实上,“周一见”事件并非特例,其背后暴露的信息源的不确定性、侵权等新媒介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除了自媒体自身特征的作用外,把关人缺失、自媒体法律的缺失也是导致失范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1.自媒体的隐匿性、开放性、去中心化等特征造成伦理失范。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者匿名发布消息,既无组织也无单位,如微博“水军”无理性的言论,这一特征让其真实身份无从知晓,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道德的传播行为;自媒体的开放性表现为其传播者进行消息发布、评论、转发不受监管;自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让社会主流道德观念、主流思想意识未能充分体现于自媒体,网友们的是非善恶观念缺少凝聚力。“周一见”话题能在微博上迅速蔓延开去,并保持热度不减,无不与自媒体本身的特征相关。

2.自媒体“把关人”角色的缺失。传统的新闻生产过程中,编辑等媒体从业人员扮演着“把关人”角色,他们按照一套价值体系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换句话说,大众最后看到的新闻经过了人为过滤。而自媒体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人人既是新闻的接受者,也是新闻的提供者,无论真假与否,无论健康与否,无论违法与否,都融入微博这个信息的大杂烩。由于缺少“把关人”,文章出轨的事实未经证实之前,网友不论真假争相传播,恶意消费明星隐私,让事件本身的影响力超过预期。

3. 自媒体法律的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未有一套完整的适应自媒体的道德规范以及法律法规,作为新生事物的自媒体,传播环境相对复杂,这样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如“周一见”事件中,舆论场一度发生转向,由最初谩骂事件当事人文章,转向攻击事件的报道者——周刊的两位负责人。显然,旧的监管体系面对这些问题已然失灵。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虽仍然适用于自媒体,但自媒体作为新型媒体,需要新的一套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促进自媒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信息受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受众的要求,媒体在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同样会引起伦理的失范。“周一见”事件,引发的舆论监督与媒介伦理之辩,透露出一旦触及公共人物隐私权与媒介伦理,报道还是不报道,想找到标准答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应慎重思之。相比之下,自媒体对该事件的推波助澜,其表现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不容忽视。

(作者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雪. “周一见”变成“新闻伦理不见”?[N].深圳商报, 2014-04-3(C02).

[2] [5]许亚绒. 浅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报道限度[J].新闻知识, 2010(12):65-67

[3] 谢晓. 传媒伦理的考量与选择—“周一见” 报道的经过及思考[J].新闻记者, 2014(5):39-42

[4] 皮埃尔·布尔迪厄. 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34

[6] 谢晓. 娱乐新闻的伦理底线[EB/OL]. [2014-01-14]. 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cxb/201401/t20140114_363016.htm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