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与法律语篇翻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对法律翻译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即产生语言的环境,包括交谈话题及场地、讲话者及参与者参加的整个活动,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抑或庭外调解等。语旨指参与者间的关系,即语言“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角色和关系。只有搞清楚了输出、输入方的关系,才能以正确的语言和风格进行翻译活动。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如口头或书面。这三种语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一定的语言效果。语域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预测语篇结构,语篇结构也会反映出具体的语域特征。译者在从事法律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上三种因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为参照,才能正确理解法律翻译活动的本质,开展法律翻译实践活动。如,法庭口译与法律法规笔译在多个方面都存有明显差异。
通过表1对比发现,法庭口译的目的是协助法庭完成案件审理过程,主要采用口语进行翻译活动,其中庭审角色关系较为复杂,需要译者在庭审过程中不断转换,以完成庭审过程;而法律法规笔译的目的是介绍、解释法律法规,主要采用书面语进行翻译活动,其中角色关系较为单一,仅需要译者以立法者的角度对法律法规进行翻译、解释即可。因此法律翻译的类型需要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法庭口译首先要求译者做到即时、简洁、准确,而笔译则首先要求译者做到准确、全面、完整,二者虽然同时从事法律翻译活动,但实现目标与手段均有明显差异,不可随意置换。
表1 语域理论视角下法庭口译与法律法规笔译对比
法律翻译开展的历史虽久,但国内对其研究却起步相当晚。近年法律翻译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者以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除了观察到法律翻译过程中的现象外,还更加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和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对语言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其理论为法律翻译提供了全面的、全新的研究视角。译者若能将翻译实务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指导基础之上,必将推动法律翻译研究向更深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孟超: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马庆林: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贺小丽: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顾维忱.论法律翻译人才在涉外经济中的作用[J].河北学刊,2011(4).
[2] 金朝武,胡爱平.试论我国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0(3).
[3] 宋雷.从“翻译法律”到“法律翻译”—法律翻译主体“适格”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
[4] 杨晓强.析法律翻译暨目标语言的创造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5] 陈小全,强凤华.法律位阶与汉语法律名称的英译[J].中国翻译,2012(5).
[6] 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向翻译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7(4).
[7]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Preface p.8.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