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达简介
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林县东山底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5岁时,逃荒到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西沟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129师和山西新军决死队挺进太行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8年秋,李顺达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了村农民救国会组长、主席、民兵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为了克服因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李顺达等6户农民,于1943年2月6日建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不仅发展了生产,渡过灾荒,而且使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都不耽误。那时,他先后参加了解放山西长治县和豫北汤阴县等10多次战斗;并多次被评为劳动英雄。1948年,平顺县人民政府在他家的门楣上,为他悬挂了“劳动英雄”的牌匾。建国后这块牌匾被运往北京,一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山西在清查运动中,对李顺达进行了错误清查,使其受到一连串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李顺达的所谓问题终于水落石出。1978年,他担任了山西省农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79年,他担任山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81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正式作出了为李顺达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1983年4月,他当选为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3年7月1日,李顺达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8岁。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李顺达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是这一时期,在太行山深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平顺县西沟村,涌现出了一位后来享誉全国的英雄劳模李顺达。他发展生产是能手,参加战斗是英雄,组织支前是模范,因此成了当时山西乃至晋冀鲁豫响当当的人物,也成了解放区新闻记者时时加以关注和采访的对象。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李顺达同样成了“常客”。寻觅《人民日报》对李顺达宣传报道的历史轨迹,人们发现他的名字和事迹在新闻纸上闪现长达11年;打开尘封的昔日版面,细细斟酌品味这些报道,让人感佩称赞。
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真实地报道事实,真实地反映实际,是新闻工作的原则,也是新闻事业的生命。纵观《人民日报》对李顺达其人其事的宣传报道,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真实这条主线,这也是人民日报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宣传报道李顺达事迹、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原因。
报道一位真实的人。小心打开那一张张已然泛着黄色、唯恐把版面弄坏的古董级报纸,认真阅读每篇有关李顺达的文章,一位朴实无华、吃苦耐劳、计划周密、安排有序,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执行政策积极,干起事来认真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所有报道文章虽然不见“大块头”,大都以消息见诸报端,但呈现给读者的李顺达仍然不失为一位有血有肉、性情豪爽、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热血英雄青年。虽然每篇报道都不曾见用众多的形容、夸张手法,亦不见“高大全”式的塑造,甚至无限拔高,但看似朴素平淡的语言却让读者看到了李顺达立体饱满的形象。
据可查明的现有资料显示,1948年6月15日由《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后的《人民日报》于当年的7月5日在第1版就刊登了《太行劳动英雄李顺达坚信党的政策 努力生产发家》的消息。文章报道李顺达坚信党的政策,努力发展生产,他从不怀疑党的政策的变更,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乡亲们,打消他们的顾虑。在消息的导语中写道:入春以来,许多群众思想动荡混乱,他仍非常坚定的贯彻执行党所提出的发家致富的口号,积极努力建设家务,使他的五年建设计划,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已大部完成。
随后,消息展示了他发家致富的轨迹:李顺达原是经过1942年减租减息翻了身,1944年大生产运动中发了家,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到1946年时,全家有窑两孔、土房3间、土地50亩,养驴1头、猪2头、羊40只。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当年他又定出了5年建设计划,并积极努力进行建设。
文章以可见可信的数字说话,真实地表现了李顺达农民实干家和带头人的形象。紧接着,文章又以具体的数字体现他计划的完成情况:据最近检查,1946年至1948年6月,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计修起东楼两间,厦棚两间,碾子1盘,水井1眼,手拉梭机3架,双轮纺车9辆,新发展羊40只,每人做新被子1条,长余衣服1身,毛毡6领,他的建设计划将近全部完成。
面对土地法大纲下来后,群众不摸底,曾一度引起思想混乱,影响生产的现实,文章通过介绍李顺达迅速召开全村党员大会,讲解党的政策来释疑解惑。他说:“我们党员一定要相信党的政策,并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说明土地法大纲只是消灭封建,目的在于发展生产,是不斗争中农的。”寥寥数语就把一位既懂得政策又理解政策的农村带头人形象勾勒了出来。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文章又以李顺达所说的“我们不光闹的够吃就满足了,要闹的用甚有甚就好了”这种充满当地方言土语的话,活生生地展示了这位具有理想抱负和远大目标的山西农民的典型。
该文不过千余字,但读者却看到了一位真实可信、立体丰富的李顺达。在随后《人民日报》持续若干年对李顺达的报道中,虽然不曾见到华丽的文采,但却见到了一位丰富多彩英雄模范的李顺达。
报道件件真实的事。回顾《人民日报》之所以能够坚持多年成功宣传报道李顺达的事迹,就是坚持真实、全面反映事实的真相,忠实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虽然在所有报道中并未见到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伟业,只是围绕李顺达宣传政策、制定计划、生产发家的主要事件展开报道,大的也不过是建几间房、开垦几十亩地,小的也仅是“针头线脑”,但全部新闻采写就是通过这些件件看似平凡的事例,真实地展现了李顺达的事迹,并把读者带到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
从《人民日报》创刊之初的1948年7月5日开始,到1959年11月18日止,所有涉及李顺达的报道,都是从桩桩件件真实鲜活的事件展开的。在第一篇《太行劳动英雄李顺达坚信党的政策 努力生产发家》的消息中,我们清楚地得知了李顺达自1944年大生产运动中发家后,1946年他又定出了5年的建设计划,至1948年6月,他的5年计划提前完成后,紧接着,《人民日报》于1948年11月22日在第一版以《李顺达是怎样提前完成建家计划的?》为题,围绕具体事件的推进、调整、落实,总结出他4条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又以《李顺达总结发家经验 续订第二个五年计划》为题刊发了消息。计划的主要项目是:1949年继续完成修窑;1950年再盖3间场房,天阴雨能放庄稼;1951年盖碾棚两间,下雨天男人和畜力都能推碾,再打一个厕所,修理一个厕所,抽空在庄下修一条大路,要造10亩林。把不能种的坡地全部养成树,羊群发展够一个人放,现在有两头母驴,用一头倒换成一匹母马,两头替换下驹,年年喂猪一口……从195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记者杜展潮所采写的通讯里,人们已经看到了更大的成果:食堂、小学校、幼儿园、铁矿厂和由光山秃岭所变成的森林花果山。
正是由于《人民日报》抓住了李顺达一件件真实的事件加以展示报道,才凸显出了他的英雄模范之气,并真正起到了舆论的推广和引导作用。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