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价值规范基础上的平等对话
对话是人们达成共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哈贝马斯看来,自由平等的对话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较之于大众传媒而言,微博中民众可以自由参与,时时互动,大众言说空间空前突破,个体的利益有效言说与观点得以个性呈现。
平等是对话的首要原则。《中国青年报》刊文德国人雷克对中国人微博情绪化表达的问题的研究,“(微博中的情绪化表达)是民众个体间缺乏平等对话意识的镜像,缺乏平等对话,就会时时露出恨不得将对方打倒使其万劫不复的威权心理……”这样的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借助一个接一个的新闻与社会事件不断上演。马克思说过,手段不合法其目的也不正当。依靠情绪的宣泄和街头式呐喊来汇聚起人气与支持,这样的“领袖”身份也是不合法的。没有对话与交谈就不能产生真正的舆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指出,舆论是交谈出来的,不是呐喊出来的。宣泄依仗的是不容说理的绝对权力,交谈限制了绝对的权力。交谈才能产生真正的舆论[8]。
平等对话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媒体人的公共角色意识。众所周知,媒体人是微博传播中的重要的舆论领袖,但媒体人时刻面临着个人发声和公共责任担当的角色冲突。学者张志安针对微博中媒体人信息传播的混乱,提出厘清微博记者们的个人与公共角色范畴与区分,尤其是在公共角色范畴中应该秉承现实的媒体职业操守与职业理念。因此,公共角色形象的建构是微博意见领袖信息传播的共同价值规范之一。其实质是在保证和实现微博共同和对话的有效性——真实、真诚和正确三个方面。这也是我们微博等自媒体确立共同价值规范的有效途径。
五、强化微博的社区属性
按照按滕尼斯的观点:“所有亲密的、私人的和排他性的生活,就像我们揭示的那样,可以被理解成社区中的生活。” 具体说来,社区是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包括“亲属关系、邻里、友谊关系”等。由此,可以概括出社区的基本特征:稳定的群体结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成员间的频繁互动和相互依赖,并产生群体认同感[9]。
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是一个群体具备社区特质的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相关调查分析显示,目前微博用户可以分成两大类:个人用户和机构及组织。其中,个人用户又可以分成普通用户和名人,包括娱乐、体育等明星,企业领导人,媒体人、学者和其他业内知名人士。《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微博、微信的流行使得知识精英影响力得到更大的释放。研究中发现,决策过程中社会精英等舆论领袖的角色扮演和人际影响比大众媒介更为普遍和有效,能够保持基本群体中的内部意见和行动一致[10]。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媒体等机构组织开通微博、微信,以及负责任的公众人物和社会精英越来越多,微博的自净能力也正在发生改变,而它进一步的改变,微博社群结构与行为规范的构建也越来越依赖这些权威的声音。
(作者系: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传媒系,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 微博时代的信息与权力[EB/OL].http://wenku.baidu.com/course/study/61356c175f0e7cd184253621.
[4]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5] (法)布尔迪尔著.许钧译.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6] (加)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 石文典.实践社区行为特征及其研究展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
[8] 陈力丹.聚焦“钓鱼岛”事件的传媒现象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94037010199uh.html.
[9] 丁冬女.报纸微博传播策略探析[J].新闻传播,2012(1).
[10]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8550.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