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的自传《何必刻意》已出版发行,很受读者喜爱。从书名来看,好像在您生活和工作中,从未刻意追求过什么,事情也都是顺其自然的,其实大家都知道,要成为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您一定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从业经历吗?
季小军:首先我不太愿意把书当作“自传”,在我心目中“传”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我还远未达到符合这种神圣感的修为,因此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和读者以及我的观众的一次沟通和交流,我只是在讲述我的故事,希望和大家分享,寻找共鸣。从业经历看似曲折,却又是水到渠成。大学学的是英语,但做主持人的兴趣一直在,所以在学校里就忙着“玩”广播站,后来还“玩”到了北京电台成了一名真正的主持人。但一直以来我只是把它当作兴趣,甚至到了电台以后都没想过要去做一个职业的主持人并以主持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我只是把它当作纯粹的爱好,我只是在享受这种爱好带来的乐趣,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这方面不断训练自己,而这些训练对我现在的工作大有裨益。
正因为如此,大学毕业我去了教育部工作,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看似与主持行业渐行渐远,但对兴趣的热爱使我又和主持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甚至还在业余时间为专题片配音,为中文教学节目客串主持人角色。再到后来我去了英国留学,学的又是商业学科,看上去真的离媒体越来越远,却不知命运之手在我回国后开始施展魔法,重新将我拉回到我一直充满无限兴趣的媒体行业。回国后有一次机会,到还未正式成立的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担任一次节目嘉宾,结果获邀参加主持人面试并最终正式加盟英语频道。
在英语频道工作五年后,开始首次主持央视双语中秋晚会和元旦晚会,自此开始进入晚会主持领域,除连续六年主持中秋晚会和元旦晚会以及其它一系列主题晚会以外,还陆续参与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主持或司仪工作,如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深圳亚运会开闭幕式、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全运会闭幕式等。另外,我还曾主持过CCTV2的中文职场节目《绝对挑战》和CCTV4的歌会节目《中华情》。
从最初的英语主持人到后来涉及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节目的主持人,最深的感受是做好现在的工作会给你带来新的机会。可能有时我们不容易沉下心来,难免内心会产生一些焦虑,而不自觉地忘了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竞争力。努力了不一定有机会,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机会。当然寻找机会的过程还需要有一些主动一些运气,如果机会一直不出现,我们就在现在的工作中寻找一些乐趣吧,人总不能被没有出现的东西给憋死。
记者:您曾主持多次重大事件的直播,如:伊拉克战事直播、非典危机直播、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揭幕仪式直播、神舟5号飞船返回直播、杨利伟访港直播等等,请您谈谈记忆犹新或者说对自己特别有意义的几次直播。
季小军:从2004年开始我的工作重心从时政新闻的主播转为文化类节目的主持,包括主持《Culture Express》(文化快报)、采访文化界名人以及主持《Crossover》(海客谈)等。新闻事件的直播不是很多,但最近连续三年的除夕夜我都是和同事在演播室度过的,我们负责春晚的直播。文化节目的直播有其独特之处,很容易吸引眼球,因为外国观众会对中国的文艺表演方式很感兴趣。但同时,文化节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说相声和小品节目的同传!严格来说幽默是不可能被准确翻译的,因为这不仅是语言的理解问题,更是文化背景的了解问题。但直播的特殊之处是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而实时同声传译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几秒钟内将我们听到的中文实时在大脑中处理后再用我们能理解的外国观众可能可以明白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刚开始时我们还试图看着同事们准备的翻译稿念,随即就发现这根本就不现实,于是我就干脆将翻译稿扔到一边,塞好耳机,闭上眼睛,心无旁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听到什么马上输出什么。这样的方式直播春晚是不是最有效固然见仁见智,但至少那个晚上的工作对我们几个人来说都是充满挑战和乐趣。
另一件大事自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英文司仪的工作了,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得以实现的时候,我在现场。我不仅见证了,而且还参与了,我让我自己的声音在那个晚上让全球四十亿人都听到,尽管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谁,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对我来说,有机会参与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而且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是我无上的荣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