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聞傳播的重要性及其對大眾的影響【2】

(三)新聞傳播樹立社會文化
人類作為自然界生物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夠形成巨大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文化的形成和樹立是分不開的,而社會文化的形成與新聞傳播是有著很密切的聯系的。要知道,我們是生活在大眾傳播高度發展的一個時代,無論報刊、廣播、還是新興的網絡媒體,可以說新聞傳播就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的許多觀念和意識都是受到新聞傳播潛移默化的影響的[4]。而且即便是在古代,我們也能夠看到告示、書籍等物質的存在也很好的起到了新聞傳播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傳播媒介,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才能夠傳承下來,我們也才有機會繼承和發揚先輩的智慧與創造。而從社會文化的結構上來講,其主要是由社會意識形態所構成的,而新聞媒體是能夠作為塑造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關鍵因素,可以說能夠切實的對社會文化的形成起到核心作用。正是由於客觀的新聞傳播的存在,我們才能夠更深入地挖掘我國的文化底蘊,並將其融入到現代化的熔爐裡形成具有實際意義的現代社會文化,指引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發展,有效提高人們的精神層次[5]。
(四)新聞傳播營造社會環境
和諧社會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社會發展所堅持的一個重要目標。而我們從和諧社會的構成元素上來講,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僅是精神文明層面的一種設想,更需要物質經濟基礎的支持。隻有二者相互協調統一才能夠真正實現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天下大同。而我們縱觀新聞傳播的價值與作用,會發現其實現代新聞傳播是非常契合我國和諧社會構建思想的一種文化產業。首先從物質基礎的角度上來講,我國現代的大眾傳播產業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它已經能夠真正的發揮出促進物質文明建立的作用[6]。而從精神文明的角度上來講,新聞傳播是弘揚我國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所以無論從物質角度還是精神角度來講,新聞傳播都有利於我們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新聞傳播對大眾的影響
新聞傳播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的,這種重要性主要也是因為新聞傳播對於社會大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從報道、教育、宣傳和娛樂等四個方面來講,新聞傳播能夠對社會大眾的行為、思想產生主動或是被動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是雙向性的。
(一)報道方面
報道是新聞傳播的一個主要形式,通過相關媒體,我們能夠切實的接受到許多並未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案例,而這些案例客觀、公正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能夠對我們的思想,或者說思維方式產生影響。但是我們說這種影響並不都是積極的影響,當然新聞報道本身就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大眾還原客觀的事件真相,這也是新聞這一社會元素誕生的最重要的目的與價值。通過這些公正、客觀的事件描述,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世界的變遷、時代的發展,以及我們生活環境的改變。其實這原本是人類作為自然界生物所具有的生物的本能,而現在通過人類的智慧,將這種信息的搜集具現化,甚至距離化。我們能夠根據新聞報道來重新認知世界,進而選擇做出改變還是繼續保持原狀[7]。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擴張,人際關系之間的復雜化,我們發現新聞傳播也出現了負面作用,許多不適宜宣揚或者公開提倡的內容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公眾媒體上,甚至於許多報道侵犯社會公眾的隱私權,在報道的過程中失去真實性,往往許多報道者不能夠保持新聞創作的客觀性原則,大量的加入自身的主觀臆測,使得整個報道失去現實價值,甚至為了迎合大眾而故意使用能夠引起歧義的話語,這無疑會對社會大眾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二)教育方面
現代新聞傳播中有許多教育內容,特別是現代網絡的不斷發展,其本身具有的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如果可以發揮出新聞傳播的教育功能,它是能夠提高社會大眾的整體素質的,而且還能夠樹立良好的社會文化,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但是目前由於我國教育理念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禁錮,許多教育主體都不能夠充分發揮出新聞傳播的價值和作用,單純地灌輸知識, 忽視了孩子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教育。在技術支撐的現代社會,倫理教育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滯后性。而且隨著網絡的高度發展,這種負面影響效果日漸加強,許多孩子甚至成年人終日沉湎於機器設備,卻嚴重忽視了與客觀現實社會之間的交流,而逐漸形成了被動封閉的現狀[8]。
(三)宣傳方面
新聞傳播的出現本身是希望能夠起到一個積極的宣傳作用,特別是對我國來說,歷史進程是波瀾壯闊的,我國精神文化也是跌宕起伏的,所以無論在過去的年代還是在現代, 我們都需要一個媒介來撫慰人心,所以正面的新聞傳播是能夠帶給社會大眾正能量的。但是在看清新聞傳播所具有的正能量作用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選擇良好的宣傳方式和宣傳角度,因為宣傳本身是停留在表面的,那麼我們就必須避免新聞傳播的宣傳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否則隻會對社會大眾產生負面的影響[9]。
(四)娛樂方面
當代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決定了新聞傳播必然要拓展到娛樂方面,甚至這種娛樂方面的新聞傳播還要以社會大眾為導向。我們說通過正能量的娛樂新聞宣傳是能夠積極引導社會大眾樹立良好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但是同樣的,隨著我國社會高度網絡化,許多負面的娛樂新聞同樣也會促使社會大眾的負能量集聚,過渡沉湎於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表層的文化信息和通俗娛樂,漸漸地就會導致社會大眾喪失社會行動力,獲得被娛樂的滿足感,這樣會使得社會發展出現嚴重退化[10]。
四.結語
新聞傳播作為人類社會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新聞傳播的重要性和其對社會大眾影響的雙向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有效地規避新聞傳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發揮出新聞傳播真正的價值與作用,進而在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並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君香,毛秀貴,呂文波.網絡環境下社科理論傳播活動研究[J].山東電大學報,2007(3):10-11.
[2]夏寶君,陳培愛.中國古代對外傳播的分期與特點[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11):5-6.
[3]張諒.試論高低語境的動態性[J].青年記者,2009(2):22-23.
[4]劉京林,牛新權,石慧敏.心理效應的內涵及其在傳播活動中的應用[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2):12~13.
[5]王崇聖.做傳播,如何應對圈內圈外[J].市場觀察,2010(2):10-13.
[6]林群.理性面對傳播的“微時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33-34.
[7]陳冰玉.傳播美學視域下的導識系統創新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1(21):35-36.
[8]張鴻飛.孟子傳播活動的兩種模式及其歷史價值[J].新聞界, 2012(9):23-24.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