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地方農業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3】

李  俠

2015年03月24日15:13    手機看新聞

(二)加強作者隊伍建設,多渠道拓展稿源

稿源建設是科技期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獲得優質稿件的重要渠道是建設相對穩定的作者群。為了扭轉近年來地方農業科技期刊存在的一般稿件過多、優質稿件不足的問題,要變辦公室被動等稿為走出去主動尋稿、約稿。

一方面,要按照期刊的定位和報道方向,對已有的作者群和潛在的作者群進行有效的細分,形成目標作者群庫,通過建立期刊與作者的經常性信息溝通和聯系機制,爭取優質稿件的動態來源。

另一方面,要依托期刊所在地的社會資源,採取多種方式,跟蹤當地的農業高校、科研單位及政府科技推廣部門承擔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的進展情況,主動向課題組專家、學者約稿,及時報道項目的科技創新成果,同時,也要加強與當地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基地的長期性合作,通過其科技示范推廣實踐的總結凝練,宣傳報道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和典型示范推廣模式。

以陝西農業科學為例,近年來該期刊充分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教優勢,通過調整期刊定位,增加特色欄目,緊跟學校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進展和陝西現代農業科技示范與推廣活動,為期刊爭取了一定數量的高質量論文,既保証了期刊的學術質量,也改善了期刊的作者群結構,從而保証了期刊的穩定發展。

(三)加強高素質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質量和效率

編輯素質是提升期刊質量的重要保障,沒有高水平的編輯隊伍,就難以辦出精品期刊。目前,地方農業科技期刊編輯人員既面臨著學科分化與交叉不斷加深及期刊來稿復雜性對其專業知識要求提升的挑戰,還要面臨著掌握和應用電子化、網絡化等現代期刊編輯出版手段的壓力。因此,地方農業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必須樹立現代編輯意識,加快知識更新,提高對稿件質量的分析判斷能力。

一是編輯人員要通過積極參加行業相關的各種學術會議、期刊培訓活動和自學等多種方式,了解期刊出版的政策法規,熟悉專業科技的發展動態,掌握編輯的先進手段,提高編輯綜合業務素質,使期刊編輯人員不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編輯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能夠熟悉計算機、傳媒等相關知識的應用,形成復合型知識結構的編輯隊伍。

二是編輯人員要堅持對作者和讀者雙重負責的原則,以質量為本,嚴格按照辦刊宗旨和報道方向,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客觀公正地評判每一篇稿件,遴選優質稿件,杜絕人情稿,並做到精選、精編、精校的有機結合,從內容上保証刊物的質量,形成高質量期刊與高質量稿源的良性循環。

三是在堅持“三審一定制”的前提下,結合期刊本身的實際,不斷探索編輯初審、專家評審、主編復審與終審之間的有效對接方式,從稿件的編輯初審、審稿專家選取、審稿意見的分析利用、向主編提供信息等多個環節,不斷強化責任編輯在審稿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優化編輯工作流程,提高編輯質量,縮短期刊論文的發表周期。

(四)轉變辦刊思路,創新期刊經營機制,增強期刊活力

結合地方農業科技期刊版面費低、發行量少、廣告經營困難的實際,必須創新期刊經營管理機制,一是要加強與地方其它農業期刊的交流與協作,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建立稿件互薦、經驗共享、宣傳互換等方面的合作機制,積極探索編輯部之間有效聯合的辦刊模式,促進期刊集約化發展﹔二是在適當增加期刊出版數量的同時,通過縮短出版刊期或增加頁碼的辦法,將刊期結構由現在的以雙月刊為主逐步調整為以月刊、旬刊為主,增加作者發表文章的機會,以滿足讀者對農業信息的需求﹔三是要在爭取主辦方強化對期刊支持的同時,積極吸納當地涉農組織作為期刊的協辦單位,並多途徑爭取涉農企業利用刊物進行廣告宣傳,這樣既可以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又增加辦刊經費來源﹔四是期刊除了通過郵局征訂、與相關刊物互登征訂廣告外,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效率高的特點進行自我宣傳和征訂發行,此外,還可以利用相關的學術會議、技術推廣活動等渠道,向科技人員贈送刊物,提高刊物知名度。

(作者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農業科學編輯部編輯)

參考文獻:

[1] 張治國.以陝西為例看學術期刊轉企改制面臨困難與出路[J].中國出版,2012(8).

[2] 邊全樂.我國農業期刊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J].中國農學通報,2002(10).

[3] 曹淑華.論縮短農業科技期刊論文發表周期[J].安徽農業科學,2005(10).

[4] 高春新,張穎.中級農業科技期刊定向與定位的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1999(2).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