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

浙江百姓傳家訓重家風【3】

2014年12月25日15:31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浙江百姓傳家訓重家風

發揮家訓教化功能 推動黨風廉政建設

在紹興周恩來故居紀念館的祖居大廳裡,一副對聯吸引著人們目光:“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無求品自高”。講解員介紹,這是周恩來的大伯周貽庚立下的家訓。周恩來小時候的生活基本由周貽庚照料,深受這兩句話影響。

在紀念館二樓,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后定下的“十條家規”十分醒目:1.晚輩不准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我,隻能出差順路來看看﹔2.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3.來者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我代付伙食費﹔4.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5.不許請客送禮﹔6.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7.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8.生活艱苦朴素﹔9.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家風連著作風,家風淳則黨風正。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紹興多次組織各級領導干部到周恩來紀念館參觀。很多同志在“十條家規”面前凝心思考,感受一代偉人廉潔自律的崇高風范,體味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海寧市鹽官鎮景疏園,是清順治朝“第一諫臣”楊雍建的宅第。楊雍建曾一日上9疏,后來康熙皇帝賜其“從直建言可嘉”匾額。如今,海寧把景疏園打造成了“匯家訓文化精粹 揚勤政廉潔清風”的廉政家訓主題文化公園。“通過家訓這個載體,結合海寧多清官廉吏的傳統,讓黨員干部受到廉政教育,自覺奉公守法。”海寧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王險峰道出修建這個文化公園的初衷。

“許老爺卷鋪蓋進京,卷鋪蓋還鄉”的故事在海寧流傳了300年。清康熙年間,許汝霖帶上鋪蓋進京趕考,后來做到禮部尚書,告老還鄉時,康熙親書“清慎勤”匾額以賜,他帶著匾額和當年那套鋪蓋回到家鄉。許汝霖的第11代嫡孫許偉平介紹,許汝霖為教化后代,立下家訓《德星堂家訂》,對宴會、著裝、嫁娶、喪葬、祭祀等方方面面都作出具體規定,如一般宴請隻能用本地產的食材,燕窩、魚翅等高檔菜肴一律不能上。海寧市紀委宣教室原主任曹敏認為,這些規定對於今天黨員干部節儉養德,踐行“八項規定”很有教益。

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多有名的家訓不僅講怎樣做人、怎樣管理好家庭、家族,還對出仕做官提出具體要求。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江南第一家”,位於浦江縣鄭宅鎮。自南宋建炎年間始,鄭氏家族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於此,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稱號。鄭氏子孫宋元明清共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禮部尚書,沒出一個貪官。今年,浦江縣在此建造佔地2300平方米的廉政展館,成為黨員干部感受廉政文化、接受廉政教育的重要課堂。

歷史是一筆財富,也是一部教科書。浙江科技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李澤泉認為,奉公守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將家訓引入黨風廉政教育,容易觸動人心,提高黨員干部嚴於律己、潔身自好的自覺性,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東海之濱,錢塘江畔,甬江兩岸,雁蕩山下,南湖邊上……領導干部帶頭寫家訓立家規,樹家風改作風,形成以家風帶作風,以作風正黨風的可喜局面。(光明日報記者 李亞彬 嚴紅楓)浙江百姓傳家訓重家風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