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期

中國北方官方印刷業中心——王府井大街117號尋蹤【2】

朱悅華

2014年01月23日15:13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華北日報》的創刊與終結

1929年元旦,作為國民黨中央直屬黨報的《華北日報》在北平創刊。“由李石曾、段錫朋、沈君默、肖瑜組成委員會主持。日出3大張12版,版面編排新穎,比較重視吸收北平各大學學生參加,委托國外留學生發國際新聞。另行創辦《學術月刊》和《畫刊》,在北平文化界有一定影響。1935年12月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以后,國民黨中央勢力退出北平,《華北日報》處境日益艱難”。

(一)報道時政,發言大膽

《華北日報》以“鏟除舊污,恢復美德”為宗旨。1930年3月1日至9日,因積極宣傳南京國民政府“討閻(錫山)”旨意,被地方軍警嚴加檢查,報紙前后出現15處“天窗”。3月18日中原大戰爆發后,被閻錫山派軍隊封閉,至10月10日才復刊。

1934年夏秋之交,《華北日報》總編輯陳國廉從外國通訊社得知,蔣介石、汪精衛(時任國民黨的行政院長)跟日本人簽定了一個中國與偽滿通車、通郵的賣國條約。陳國廉將這條消息作為頭條發表,成為爆炸性新聞,轟動一時,蔣介石大發雷霆,將社長劉真如、總編輯陳國廉逮捕並押解南京。

1947年5月4日,胡適在北大校友會紀念“五四”28周年講話中稱贊蔡元培把一個舊式大學改造成新大學主要有兩點:一是真正提倡學術自由精神,二是不獨攬大權。5月18日,蔣介石發表《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文告,指責學生運動是“擾亂治安”、“干法亂紀”,表示要採取措施斷然處置。5月19日,胡適對《華北日報》記者發表談話,說蔣介石的文告對學生“很不公道”,認為學生干預政治是政治不上軌道、人們不滿現狀的結果。

(二)開門辦報,培養新人

1933年5月31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塘沽協定》,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佔領,華北門戶洞開,國民黨北平市黨部撤離。此時,官辦的《華北日報》不得不改組,走向企業化。

1933年11月,經李健吾推薦,徐霞村擔任《華北日報》副刊編輯,他是胡也頻、丁玲、沈從文的朋友,解放后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據徐霞村回憶,當時的《華北日報》與《晨報》、《京報》、成舍我辦的《世界日報》相比,規模並不小,編輯部人員共十幾人,校對兩三個人,每天出8到12版。

1933年春,時為北京大學副教授的賀麟應邀擔任《華北日報》“哲學副刊”編輯,撰寫了《〈華北日報〉哲學副刊發刊詞》。1933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的何其芳、朱企霞編輯過《華北日報》副刊《文藝周刊》。40年代,陳紀瀅、沈從文一起主編《華北日報》的《文學周刊》。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