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的存款在山上”(新春走基層·我們脫貧了)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17年02月04日06: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我的存款在山上”(新春走基層·我們脫貧了)

  “原來靠吃野菜填肚子,現在頓頓都有油水!”雲南省鎮雄縣杉樹鄉細沙河村苗族漢子張江海,新春迎來了好日子。

  記者從昆明飛貴州畢節,再經畢節進入鎮雄縣,途中幾次下車嘔吐,中午12點出發,晚上12點才抵達張江海家。“烏蒙磅礡走泥丸”,到了這裡才知此言不虛。

  因為交通不便、氣候“高冷”,直到本世紀初,細沙河村絕大多數村民還“住著破房子,手裡沒票子”,張江海更是要靠野菜才能填飽肚子。

  糧食不夠吃,村民便把地一片片開墾到山頂上。杉樹鄉沒了杉樹,建房都要跑到鄰鄉盜伐。

  2002年,細沙河迎來了扶貧隊,雲南省林業廳幫扶干部韓文洪敲響了張江海家的門。“退耕還竹,前8年每畝補助300斤玉米、20塊錢,相比山上一兩百斤玉米的畝產量,咱可以好好算算賬!”“種竹子,吃葉子?”張江海說得不客氣。

  好說歹說,張江海終於同意退耕。“2003年開春,補助的玉米到手,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我才算‘認賬’。”

  2008年,張江海家的竹筍進入盛產期,畝產兩三百公斤。可由於交通不便,山外竹筍商每斤收購價不到一塊錢。“比種糧食強不少,可離脫貧還有距離。”林德華等幾個腦子活絡的村民開始做起收購買賣,山溝裡也有了競爭,竹筍價格開始上漲。

  村裡人眼見著退耕種竹的人家過上了好日子,紛紛自發改種了方竹。有些土地不符合退耕還林標准沒補貼,但村民覺得收入高些,還能騰出時間打工,也都調整了種植結構。

  2014年,當地政府對張江海所在的村小組進行易地搬遷。張江海咬了咬牙,靠著政府補助、銀行貸款,蓋起了新房,終於搬出了深山。

  不過,12畝竹子年收入一萬二,碰上價格波動還可能會減少,張江海上有老下有小,加上還賬,一家六口還在貧困線上“打轉轉”。

  好在2015年杉樹鄉引進了竹筍加工廠,張江海又多了一部分務工收入,一個月工資1500元,光這一項就過了脫貧線。“2014年建房貸的3萬元,現在已經全還清!”張江海盤算,攢下點錢就再種些天麻,“林業部門給技術指導,種天麻收入更高!”

  雖是寒冬,細沙河村卻滿眼蒼翠,“靠山吃山,吃得長久才心安,我的存款在山上。”張江海指著滿山的竹子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