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互聯網烏鎮的變與不變

“如果沒有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就只是一個旅游景區。”老姚說。每年,都要將數不清的記者、嘉賓從周邊機場、火車站“擺渡”到烏鎮會務組,司機老姚,既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服務者,也是親歷者。
“有了互聯網大會呢?”
老姚的自豪溢於言表,不過,他更願意保持一份神秘感,“你自己去看看好啦!”
的確,烏鎮,需要自己去感受。
走進烏鎮,意味著與過往的歷史不期而遇。隨水宛轉的石板小街、偶爾點綴的簡約拱橋,斑駁的灰牆、烏黑的蓋瓦、木質的窗櫺……時光似乎在過去的某一時刻悄然停住。當游人盡去,歲月的底蘊,在這裡化為不可言喻的沉靜與從容。恍如隔世間,隻有身邊悠悠的流水,才讓人感到存在的真實,而街角看似漫不經心卻恰到好處的綠植,方透露出小鎮主人的體貼心思、對生活點滴的悉心關照。置身其中,你會由衷感嘆,是的,和想象中的一樣,似乎隻有這樣熏染,才能陶冶出茅盾、木心這樣的一代文化名人。
就算不時有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標識映入眼帘,烏鎮,似乎仍然是一個遺落凡境的桃花源。
然而,隻有真正走進烏鎮,你才會發現,互聯網已經滲入它的肌理。
兩年前,當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落戶這裡的時候,小鎮上的絕大多數店主並不認識,甚至不關心出現在自己面前的互聯網風雲人物姓甚名誰。而今,他們不僅把合影擺在店鋪最顯眼的位置,而且,很多人真的成了每年都必定要見上一面的朋友。
當然,不只是“追星”。互聯網的力量無處不在。這裡有最舒適的無線網絡環境和電子支付,讓你購遍小鎮商鋪、嘗遍每個美食小攤,不必花一分現金。這裡的古老民宿,有七成預訂來自網上訂單。點菜,不必招呼服務員,“掃碼”,菜到桌邊﹔打車,不用伸長手臂,“掃碼”,車到身前﹔有不懂的問題,“掃碼”,一目了然……
當然,不只是“便捷”。互聯網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在烏鎮,互聯網,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可能的門。化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互聯網,帶給小鎮人們的變化,真切、實在。
烏鎮,只是互聯網上一個小小的節點。這裡發生的一切,在已接入國際互聯網22年的中國大地上正在發生著,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正在發生著。互聯網,讓素昧平生的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榮辱與共。正如本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新啟用的會展中心的外形設計,雖不規整、雖有錯落,卻彼此映襯、相互支撐。
因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又不僅僅只是互聯網上一個小小的節點。每年,這裡發出的聲音,讓世界側耳傾聽,因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互聯網,關乎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命運,無論當下,還是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