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找准戰略定位,擁抱“互聯網+”(新論)

程  琳
2016年11月11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明確能干什麼、不能干什麼,找出自身特色、優勢和方向,做到差異化發展,才能順利登上“互聯網+”的技術巨輪

  

  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在即,“互聯網+智慧醫療”“互聯網+物流”“互聯網+出行”“互聯網+普惠金融”成為重要議程。“互聯網+”成為時代熱詞,我們到底該如何迎接它?“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能如何互動?我們又如何與“互聯網+”時代安全對接?

  “互聯網+”已經被作為國家戰略行動計劃提出,各地政府和創業企業都在行動起來搶佔風口。雷厲風行,映照著互聯網時代的速度,但也要避免一種錯誤傾向:面對新事物缺乏戰略定力,盲目從事、一哄而上,速度情結嚴重。要順利登上“互聯網+”的技術巨輪,既要認真學習吃透國家對於“互聯網+”戰略行動計劃的精神,把握好方向,掌握政策和法律法規,更要冷靜思考,做好自身戰略定位。明確自身在“互聯網+”中能干什麼、不能干什麼,找出自身特色、優勢和方向,摸清市場的需求及自身的供給能力,才能做到差異化發展,在某領域、某些業務培育出競爭優勢。

  “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征是隨時隨地、快速高效、簡捷方便的數據分享,這種虛擬屬性又無時無刻不指向實體經濟。數據爆炸時代,互聯網中存儲著海量的數據信息,如果不與實體經濟結合,不為實體經濟所用,隻會是冗余的垃圾。實體經濟是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推動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則是“互聯網+”發展的旨歸。“互聯網+”是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獲取數據信息的工具和平台,實體經濟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更精准地把握本領域的運行現狀及未來發展。“互聯網+”的未來價值,正在於它與實體經濟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將激發許多現有產業的潛力。反之,如果“互聯網+”發展實踐脫離了對這組共生關系的深刻把握,便會讓“互聯網+”淪為“空中樓閣”。

  “互聯網+”時代,網絡安全風險也在積聚。如何保障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安全到來的重要戰略支點。在10月份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維護網絡空間安全以及網絡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維護網絡空間安全能力”。近來一系列的互聯網電信詐騙案件,更以血的教訓給出了風險提示。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推進,網絡安全問題與種類必然增多,隻有嚴陣以待才能行穩致遠。

  幾天前,網絡安全法通過審議,這對於維護我國網絡空間主權和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立足“互聯網+”,保障網絡數據信息安全和運行暢通是治理的底線,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們不僅要將網絡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規劃,做好全國一張安全網的頂層設計,將網絡安全系統產品及基礎設施納入國家重點工程與“互聯網+”同步建設、發展和管理,也要及時制定、修改和完善網絡安全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主體責任。此外,為了擰緊“互聯網+”時代安全閥,國家可建立“網絡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管理有機融合的安全保障體系”以及“網絡社會安全管理與現實社會治理有機融合的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安全保障的雙輪驅動。

  “互聯網+”的發展,是技術創新的迸發,也是長期持續的歷史進程,各地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在自身戰略定位上要清晰有序、有舍有得,讓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更要讓網絡安全體系嚴絲合縫。

  (作者為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11日 05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