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不同代人的“春節記憶”

高雅
2016年02月15日13:21 | 來源:光明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不同代人的“春節記憶”

置年貨、貼春聯、放鞭炮、壓歲錢……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一個闔家歡樂的日子。近年來,“年味變淡”似乎成為很多人對於春節的“共識”。“搶紅包”、“被逼婚”甚至成為不少年輕人貼給春節的標簽。春節的本質是什麼?年味兒都去哪兒了?在春節法定假日結束的當口,光明網採訪了四位不同年齡層的普通民眾,聽他們分享自己的春節記憶,聆聽不同代人眼中的春節真意。

“30、40后”:無風俗,不年味兒

“現在太冷清了”,說起春節,劉宣光和祝菊美不約而同地感嘆。在這對30、40后夫妻的眼中,春節意味著“喜慶”,意味著“熱熱鬧鬧”。年過八旬的劉宣光依然保持著每年過年穿新衣的習慣,祝菊美會戲謔他“一把年紀還臭美”。但在劉宣光看來,春節代表著辭舊迎新。據介紹,早年間隻有在過年時各家才有條件裁剪新衣,穿新衣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帶有“萬象更新”之意。

“紅燈、對聯、請神”是老夫妻印象中的新年。那時候,農村年三十下午就會開始祭歲,把所有年貨都排在廳桌上。初三到初六,人們會抬著關羽塑像游村,象征著驅魔辟邪,和諧正氣,魚龍隊會舞到各家各戶,討個彩頭。而縣裡則會舉辦燈謎會,大人領著孩子沿街追著看彩車游行,也是熱鬧非凡。“現在的年輕人,不是睡懶覺就是搓麻將”,祝菊美搖搖頭,傳統風俗近年來淡了不少,手寫春聯、燈謎、舞獅之類的民間文藝漸漸消泯,連掃房子、守歲、拜年等習俗也不太受到重視,“有點可惜”。

“50后”:“團團圓圓”就是春節

陳雨是一位50后退休教師,在她看來,春節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年三十全家坐在大廳圍著火爐聊天守歲,其樂融融”。她回憶說,閩北春節有兩大風俗習慣,長輩們要在年三十給晚輩壓歲錢,由於經濟狀況,這些錢在年后都會被父母收回﹔初二的時候晚輩們則要去拜年,長輩會好吃好喝地招待。“三十晚上灶台是不斷火的,提前把初一早上的飯煮好。初一起大早開門報竹,飯后到廟裡燒香拜佛,所以初一給佛拜年,初二才是給長輩拜年”。

“每到過年,小孩子是最激動的。常常掰著手指頭倒數”,她笑言,那時候父母會早早准備年貨並藏好,過年才能吃,“我們會時不時把新衣拿出來看看,偷偷穿,跟小伙伴們炫耀。”

“當時最羨慕的職業是營業員”,據她介紹,小時候城區年貨供應有限,每家得拿著戶口本排隊領供應票,每戶隻有一隻雞,人均半斤豬,還有人均一份的桔子、豆腐等票。購貨時得排很長的隊,“營業員不用排隊,而且能買到更多年貨。”

對於春節手機搶紅包,陳雨覺得其實是一種“有趣的互動方式”,是“壓歲錢”的另一種延伸和表達,“錢不是重點,發的比搶的多呢,哈哈。”

“80后”:春晚無關節目,關乎情懷

“今年的春晚你覺得怎麼樣?”柳潔反問。在她看來,每年備受吐槽的春晚其實看的並不是節目,而是一種記憶和情懷。

她說,春晚已經成為了春節一個重要的標志,從小到大,她家每年都會跟著春晚一起跨年,她自稱比較喜歡語言類的節目,對歌舞類不太熱衷,“很多時候其實也並不是每一個節目都認真看了,一家人開著電視吃吃聊聊,就有一種過年的氛圍。”

節前,“六小齡童上春晚”的話題一度吵得沸沸揚揚,有網友甚至表示,六小齡童哪怕拿著金箍棒到台上走一圈也樂意看。在柳潔看來,上不上春晚的話題其實沒必要爭執,節目組有自己的考慮和安排。但六小齡童確實是一代人的回憶,“是小時候的偶像”。

“90后”:搶紅包?其實我們也沒那麼愛

“放鞭炮啊!”說到春節記憶,陳君愷脫口而出。“紅包有什麼好搶的?五福我都沒集。”

“摔炮、火箭炮……”陳君愷對兒時“春節玩具”如數家珍。小時候和小伙伴到家門前的空地上玩鞭炮是他最懷念的時光。那時候鞭炮的種類並不多,但即使是最簡易的摔炮,雖然被炸傷過,還出過不少糗事,但“小男孩”時的他們仍樂此不疲。

“面對面的互動,比網上的搶紅包好玩很多”,作為接觸新新事物最前線之一的“90后”,君愷對搶紅包的興趣並不持久,“1塊錢發10個,一次搶個一分一毛的,其實沒多大意思。”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加上一些城市出於消防和環保等方面考慮而禁鞭,君愷說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玩過鞭炮了,而當年的小伙伴也都散到了各地,即使是過年也很難得再聚到一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