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昔日“荒茅田”變身脫貧樣本

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的九豐農庄內,面對鏡頭的服務員舒長英露出了朴實的笑容。由於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她曾在外打工20年。2014年,她回到了花茂村。中新網記者 陳伊昕 攝
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的土陶手藝人母先才正在制作花盆的底座。他說,自己的土陶生意2014年開始日漸紅火,以前賣50元一個的大花瓶,現在能買到200多元錢,去年店裡的年銷售額有20多萬元。中
中新網遵義1月14日電 (記者 陳伊昕) 21年前,因生計所迫,貴州省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的舒長英無奈背井離鄉,選擇外出打工,那年她僅26歲。一年前,在外務工20年的舒長英選擇返鄉就業,再回來時,昔日貧困的家鄉,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脫貧樣本”。
“以前我們村流行在外打工,現在應該差不多都回來了”。今年47歲的舒長英告訴中新網(微信公號:cns2012)記者,現在村裡越來越好,自己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
舒長英所在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貧困荒蕪,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葉茂。
舒長英說,在以往如果純靠家裡那一畝多地“望天收”,運氣好時一年也不過收入一千多塊。
其實,選擇外出謀生的舒長英在外依然生活艱辛,赴廣東打工時,她要坐三天三夜的汽車,在日常工作中,工作時間外,為了提高工資,她還爭搶著加班的機會。即便如此,她和丈夫的工資加起來一千多元,給兩個孩子寄去生活費和學費之后,家裡也沒有攢下錢,“貧窮”二字仍縈繞在她的心頭。
近些年來,發生在家鄉的變化開始改變著舒長英命運。花茂村,這個曾經貧窮的村庄通過統籌推進精准扶貧,開始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到2014年,這裡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0948元。就是在這一年,舒長英選擇了回家,現在,她是當地九豐農庄的一名餐廳服務員。
2014年8月,遵義縣引進山東省壽光市九豐集團公司,投資2.6億元在花茂村建設蔬菜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園區核心面積300畝,九豐公司提供技術、種苗、資金,在周邊多個鄉鎮發展蔬菜5萬畝,統一收購,統一加工制作,在楓香鎮完成檢驗包裝出廠,帶動了當地的“農旅一條龍經濟”。
“如今經濟來源稍微好了一點,現在開發搞那麼大,在家門口工作,一家人可以團聚”,舒長英說,現在的工作不累,每月保底工資有1700多元,自己還會利用兩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回家喂喂雞,也算是做點小生意。
據遵義縣楓香鎮副鎮長、花茂村“第一書記”周成軍介紹,目前花茂村轄4568人,該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預計可達到12607元,貧困人口預計2015年可減少到165人,除去需要由政府“兜底”的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兩無”人口140人外,剩余25人在2016年可全部脫貧。
如今,花茂村已經變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最美田園,實現農旅文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業與生態融合、人與自然融合。
重返家園,舒長英她告訴記者,現在自己年齡也大了,不想再外出務工,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家人能在一起。
與選擇外出打工的舒長英不同,48歲的母先才是已在花茂村當了35年的土陶手藝人,傳承這項祖輩傳下來的手藝。現在,他通過農村電商也“走”出了這片大山。
母先才告訴記者,30年前花茂村的村民都在做土陶,后來由於手工藝被逐步淘汰,土陶生意不景氣,自己如今成了村裡僅存的一家土陶作坊。在政策的扶持下,近年來,母先才的生意開始日漸紅火,他介紹,以前賣50元一個的大花瓶,現在能買到200多元錢,去年店裡的年銷售額有20多萬元。其中,農村電商“鄉親淘”通過線上銷售就幫他解決了三分之一的銷路。
“我的土陶現在全國各地都在賣,我們花茂村也越變越好”。母先才說,“我們現在太‘土’了,但是現代人正好需要這種‘土’。”
不過,母先才說,如今的手工藝畢竟太落后,自己需要升級工藝,才能讓價格再上一個台階。在一些農村電商的建議下,母先才如今還在考慮拓展土陶的新產品,比如陶制樂器。
現在,讓母先才欣慰的是,因為家鄉日新月異的改變,在外讀大學的兒子也願意回家繼承他的手藝。母先才說,兒子讀的是土木專業,他也看好土陶生意的前景。“隻要有文化,搞這個都好搞,而且比我們搞得好。畢竟,孩子們的文化比我們高得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