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咱還能做伴23趟……”2月6日10時許,青島火車站。登上開往銀川的K1286次列車前,濟南鐵路局青島客運段列車員李建國輕柔地摸了摸車身,與“老朋友”打招呼。
今年7月他就要退休了。元旦那天,他對著日歷算了算——從1月1日起,還能出30趟車,“出一趟少一趟,真舍不得。”
而即將到來的除夕值乘,更讓他五味雜陳——這將是他連續40年在列車上過年。
1976年,20歲的李建國第一次除夕值乘。當時他剛工作沒多久,從青島到濟南的13個小時中,感受更多的是新奇而不是思家之苦。他樂呵呵地搶著干活,樂呵呵地與旅客拉家常,樂呵呵地和同事一起包餃子……
他不會想到,此后39年,他的除夕都將在列車上度過。
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電氣機車,再到高鐵列車,老李見証了中國鐵路40年的巨變。不變的是,他的列車除夕。
1978年除夕,改革春風將起之際,他奔波在從青島開往蘭州的列車上﹔1992年除夕,他還不知道“南巡”講話,但在開往上海的列車上,他熱心地與旅客聊著經濟﹔2008年除夕,“攜手共進盼奧運”春晚直播時,他值乘的列車剛離開北京……
悄然間,連續39個列車除夕過去了。整個職業生涯,他幾乎沒在家過過一個團圓年。
其實,按輪班規律,列車員過個七八年總有春節休息的時候。但李建國總是“趕巧”,不是因為換車次,就是因為換班組,除夕總輪到他值乘。“有一年本來已經錯開了,不料突發洪水,列車停運了兩天,又輪進去了。”
在一些人看來,老李的“除夕命”可謂“悲催”。但他想得很開:“有人回家過年,便有人不能回家過年。總得有人送大家回家。”
他如今值乘的車上有很多農民工。“他們在外打工不容易,挨到除夕還沒回到家中。將心比心,多想想旅客的不容易,就不覺得自己有多難了。”他說,“我是干這行的,送旅客回家天經地義,在車上過年算得了什麼?人總得有點敬業精神。”
其實,客運段領導早就注意到李建國的特殊情況,多次提出給他調班好好過個年。但他一次又一次謝絕了,近乎執拗。
“如果調班,就意味著有人因為我而不能在家過年。”他說,“我不能這麼做。再難也不能這麼做。”
當然,他並非鐵石心腸。“除夕夜看到車窗外的煙花,突然會特別想家,感覺對不起老人、老婆、孩子。”
妻子高秀珍告訴記者:“我和老李從談戀愛到結婚生子,如今小外孫都快4歲了,一家人從沒在一起過個團圓年。”
按當地習俗,女兒出嫁后就要在婆家過除夕了。女兒李莎出嫁前懇求父親:“從我出生你就沒在家過過年,今年你無論如何留在家。”但老李沒能滿足女兒的心願。
最讓老李刻骨銘心的,是2010年的除夕。
那年春節前,93歲的母親把他叫到身邊:“我感到自己不行了,建國啊,你不能陪我過個年?”
看著老人充滿期盼甚至有點懇求的眼神,李建國艱難地點了點頭。可他沒有請假,也沒要求調班,而是和弟弟商量好提前給老人過年。
那一頓提前吃的年夜飯,后來常常出現在他的夢裡。他和弟弟,一個抱著老人,一個喂餃子……他永遠忘不了母親滿臉的淚花和艱難下咽的樣子。
幾個月后,母親帶著未了的心願走了。這成為老李永遠的遺憾。
如今,第40個、也是最后一個列車除夕即將到來。這次並非“趕巧”,而是老李自己的決定——他早就向車隊遞交了申請書。
“就要退休了,我想湊個‘整數’。而且,老人走了,女兒出嫁了,家裡就剩下老伴……”他輕輕地搖搖頭,“在家過年,反倒不習慣了。”
老李說,跨年鐘聲敲響時,他要把親手包的餃子端到旅客手中,他還想在車廂裡開個小型聯歡會……
他最喜歡的小說《基督山伯爵》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腳步,都像在一片沙上爬行的昆虫一樣——都留下了痕跡。”他希望,在自己的“年輪”上,40個列車除夕能夠留下獨特的“刻痕”。(中工網記者 沈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