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絲路新雨:兩代敦煌人的文化遺產保護

2015年01月27日10:31  來源:央廣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絲路新雨:兩代敦煌人的文化遺產保護

  央廣網敦煌1月2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敦煌,處於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這裡擁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遺址莫高窟。在洞窟裡駐足,仿佛能聽到歲月累計起來的那叮叮當當的敲鑿聲。然而1000多年后的今天,洞窟的保護仍然是個“世界難題”。

  連呼吸都會破壞壁畫的莫高窟,如何應對成倍增長的國內外游客?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資源的開發,究竟孰重孰輕?一代代“敦煌兒女”為何放棄大城市的繁華而執著於大漠戈壁?是什麼留住了他們?是什麼在推動他們不斷探索?昨天(2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採訪組,走進敦煌,對話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早上8點半,敦煌的天還未亮。已經77歲高齡的樊錦詩站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門口,個頭不高,身材瘦削,面帶微笑。她背后的金色建筑像流動的沙丘在大漠戈壁上緩緩隆起。

  樊錦詩:大冬天的啊。

  記者:專門來拜訪您。

  樊錦詩:不敢當,不敢當……  

  在敦煌,樊錦詩這個名字就像一個標簽,一張名片。截至今年1月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她守護著莫高窟超過半個世紀。當年那個背著背包、頭戴草帽、住土房睡土炕喝咸水的大姑娘,如今已經一頭白發。風沙、荒涼、寂寞最終沒有阻擋住“敦煌女兒”留下的決心。

  樊錦詩:我當時學校答應我三年就走,我有這個期望我當然就來了嘛。但誰知道我會待這麼多年?很多人都有這個過程,被吸引住了,慢慢進入,越干越舍不得放下。但確實有代價,很多人都兩地分居,我自己就分居了19年。

  在莫高窟,樊錦詩牽頭完成了所有洞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斷代的研究。如果是“是走還是留”算不上糾結,那麼很快她就遇到了一個“世界難題”。

  樊錦詩:對。第一個是量大,東西1700多米長,歷時1000年,700多個洞。第二難度大,它是不可控的。你在房子裡可以用空調啊溫濕度啊,這個是在大自然裡,有風沙,崖體裂縫,裂縫裡進水,把岩石裡的岩融化,到壁畫背后。

  記者:腐蝕。

  樊錦詩:對。一會脹一會收,你怎麼控制它?還有一個就是一旦有震動,搖搖搖就搖下來了。

  震動,一則來自地震,而更多的,來自游客的迅猛增長。80年代一畢業就在莫高窟做解說員的柴啟林說,連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都會影響洞窟,更何況是來回走動帶來的震動,“洞窟沒有休息的時間了”。

  柴啟林:看的人太多了。86、87、88年那時候一年多少人啊,幾萬人,到后來一年40萬、60萬、80萬。我記得最清楚,329號洞窟,它頂部有個蓮花圖案,我們剛去的時候色澤非常鮮艷,過了幾年它顏色慢慢慢慢就變了。天氣熱的時候,二氧化碳排不出來,一進去,洞窟都是臭的。

  搶救,必須要搶救。有人提議“莫高窟上市”,樊錦詩不同意,“這是出賣文化遺產”﹔有人提議封閉保護,樊錦詩也不同意,她說“人民應該享受這筆文化財富”,最終,被“逼出來”的辦法,正是數字化。

  樊錦詩:我們的想法是,既要保護好也要讓觀眾看好。這本是個矛盾,但你必須處理。

  記者:你們當初設立這個數字展示中心,實際上也是一個理念之一嘛。

  樊錦詩:對。

  數字化,一方面,是將洞窟、壁畫、彩塑全部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字資料整理成電子檔案,即可做資料保存,也可在洞窟外為游客演示以實現分流﹔另一方面,是對每個洞窟的各項指標加以監測,實時控制人數。如今的柴啟林就在后方的指揮平台做這件事。

  柴啟林:我們這邊你看,每個洞窟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還有當前人數、累計人數。比如這個23窟,濕度是20.26%,二氧化碳是280ppm,如果它達到一定的量的時候,它的顏色就變成黃色,然后變紅色,就不正常了。我們就進行關閉,調整到下一個洞窟。

  根據實時數據,調整洞窟的開與關,游客的進與出,保護、參觀兩不誤。而在像沙丘一樣隆起的金色建筑——那座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裡,除了可以看比走進洞窟還清楚的球幕電影,可以買莫高窟的文化創意產品,在樊錦詩的想象中,它還有更多的可能。

  樊錦詩:你怎麼叫老百姓能夠看懂,如果你不變,還是考據式的,那老百姓不懂。你要變成電影、展覽、動漫、互動,或者有紀念品,不然你就越走越死,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就被遺忘掉了。

  樊錦詩,25歲畢業於北京,在敦煌駐守超過50年,接受採訪時她最愛說“不要寫我的故事,多說說莫高窟吧。”

  柴啟林,18歲畢業於北京,在敦煌駐守超過30年,他一直記得樊院長的那番話,“莫高窟,保護第一,研究第二,弘揚第三。”

  兩代人,都是“敦煌的兒女”,都因為深愛,從未離開。

  樊錦詩:我現在一回頭50年,好像我啥也沒做怎麼50年都沒啦。如果這個人一生還想做點事,那麼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這,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記者:您覺得您這50年值麼?

  樊錦詩:值!(大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