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齊魯回眸意正濃 強項保持優勢短板著重補齊

本報記者 徐錦庚 卞民德 潘俊強

2015年01月27日0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齊魯回眸意正濃(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寒冬時節,齊魯大地看似荒涼的曠野中,正悄然孕育春天的元素。

  在煤炭資源重地鄒城,二次開發德國制造的工業機器人,被德國原公司以4倍價格採購﹔在牡丹之都菏澤,美麗的牡丹化籽成油、成粉,3畝土地可實現50萬元的經濟效益﹔在孔子故鄉曲阜,傳統文化被融入時代血脈,“鄉村儒學”蔚為大觀……

  2013年11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歷時5天,深入青島、臨沂、濟寧、菏澤、濟南等地的革命老區、企業、科研院所、文化機構,考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發表了重要講話。一年多來,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問題為導向,銳意進取,勇於擔當,改革創新,蹚出一條新路子。

  思經濟強弱之辯——

  挑出強項的“刺兒”,補齊弱項的“短板”

  山東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三,讓許多省份羨慕。但對照總書記的要求,山東省委、省政府更多的是看到成績背后的不足: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科技含量不夠高、能耗大、污染排放較重。

  怎麼“鳳凰涅槃”“騰籠換鳥”?怎麼繼續當好“領頭雁”“火車頭”?山東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既要挑出強項的“刺兒”,讓強項更強﹔又要補齊弱項的“短板”,讓弱項變強。

  山東如意集團,前身是濟寧毛紡織廠。2009年,一克重的羊毛,在這裡被拉長到500米,打破由意大利保持多年的180米的世界紀錄。如今,創新已經成為自覺。近半年來,如意集團先后建成國內首個紡紗全自動成套生產線、國內規模最大的科技數碼印染生產線,牢牢把握市場先機。

  傳統產業升級的背后,是山東依靠技術創新、讓強項更強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山東省政府已專題研究9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另有27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正在修訂完善。

  挑出“刺兒”,強項保持優勢,山東就有精力騰出手來,把存在的“短板”補齊,為今后的發展蓄力。

  2014年9月,“山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絡”正式建成投運。時間不長,就聚集各類服務機構1258家,提供服務產品1956個,服務企業20萬余家。

  貌似普通的平台,意義卻不一般。過去,山東民營經濟整體數量少、發展慢,與廣東、浙江差距不小。現在,山東著力改善營商環境,優化服務質量,全省17個設區市的中小企業想獲得融資、法律咨詢、科技創新等服務,皆有“全職保姆”。

  “搭建一個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平台,讓中小企業‘找得著、用得起、有保証’。”山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王兆春說。

  山東省還出台《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力爭到2020年,使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基本形成服務業佔主導地位的經濟結構。

  遵循強與弱的辯証關系,山東將生態文明理念化為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線”。在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實施技術改造的同時,山東逐步完善體制機制,倒逼各級政府“綠色”發展。

  每到月初,17個設區市的市長們心裡都繃緊了弦。上個月的空氣質量如何,全部在網上公布,排名先后一目了然。而且,每個季度,大氣污染物平均濃度同比上升的設區市,要向省級財政交納不菲的“罰款”,用於補償空氣質量改善的設區市。既丟錢又丟臉,哪個市長還能坐得住?

  前些年,山東自我加壓,以高於國家下達計劃數3.5倍淘汰落后產能。2014年以來,山東又將重點轉向火電、煤化工、建材、鋼鐵、石化五大行業。

  解農業未來之憂——

  蹚出經營的“新路”,插上科技的“翅膀”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不解決“誰來種地”的難題,發展越快風險越大。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尤其如此。

  “6畝地全給別人種,旱澇都有五六千塊錢的進項,咱再也不操心地裡的事兒。”在臨清市康庄鎮康聖庄,村民盛紅成了按時上下班的“藍領”。

  從2013年起,山東提出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比全國進度提前兩年。

  不種地的“盛紅”們,通過土地確權有了財產性收益,吃下一顆“定心丸”。但對於山東省委、省政府而言,這只是剛剛邁出一小步,更大的目標還是蹚出一條新型農業經營之路。

  “徹底改變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小農經濟’,就得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山東省委農工辦主任王澤厚表示,當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分”,是為解放生產力,現在的“統”亦如是,要加快農業適度規模化發展。

  “以前家有幾畝薄田,糧食也就夠吃,窮日子擺脫不了。”在梁山縣黑虎廟鎮房那裡村,周圍的鄉親外出的不少,可張季銀卻執拗地留在了農村,當起種糧大戶,還加入當地的糧食種植和農機合作社,一年純賺20多萬元。

  “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給農民打工。”在山東,當年憑著“三尺櫃台一杆秤”流通城鄉的供銷社,現在有了響當當的新招牌。通過全程土地托管,農業社會化服務惠及萬千農村。

  地還是那些地,但種地的法兒不一樣,效益更不一樣。資源整合,農民抱團發展,讓這土地裡能“長”出更多的真金白銀。2014年以來,山東新增農民合作社1.5萬家,家庭農場發展到3.8萬家,比2013年底翻了一番。

  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山東以佔全國1%的水資源、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9%的糧食、13%的蔬菜。亮麗的成績背后,山東並非無憂:地少水缺,向土地、水肥要效益已到極致,如何實現新的飛躍?

  2014年11月26日,牡丹籽油行業的國家標准公布。山東菏澤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菏澤堯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這一國家標准的起草者。

  菏澤市牡丹產業化辦公室負責人陳學湘說,菏澤已擺脫單純的牡丹種植,推進牡丹產品深層次研發,向醫藥化工、食品加工、旅游觀光等方向發展。“有這樣的金剛鑽,才敢攬這瓷器活,才有底氣接過制定‘國標’的重擔。”

  濱州和東營廣袤的鹽鹼地上,原本隻能種點棉花,可現在一畝地小麥單產最高898斤、玉米單產最高800斤。依托科技部、中科院的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山東計劃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力爭5年內將輻射面擴大到1500萬畝,預計可年增產30億斤糧食。

  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正是山東為農業再次騰飛開出的“藥方”。

  固文化千年之根——

  弘揚傳統的“精髓”,潤澤時代的“土壤”

  泗水縣聖水峪鎮北東野村,一年來各路記者紛至沓來。大家好奇:一群大字識不了幾個的老農、村婦,咋就迷上了博大精深的儒學?

  將傳統文化融入新的時代,山東省一直在探索。北東野村的“鄉村儒學”,最早是北京與山東兩地的專家學者自發試驗。兩個星期一次的“儒學講堂”,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農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村風民風為之一變。

  說起這事,村支書龐德海“嘿嘿”一樂:“以前隻聽說過‘夜不閉戶’,現在真的是親眼見識了。”

  在山東各地,“鄉村儒學”漸有燎原之勢。全省17個設區市都已建成尼山書院﹔12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900余個村文化大院舉辦講座1.6萬次,覆蓋基層群眾80萬人次。盡管外界看法不一,但“鄉村儒學”折射出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已成各方共識。

  在城市社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同樣濃厚。每逢周末,大明湖畔,山東省圖書館內的尼山書院人氣爆棚。古琴欣賞、國學講堂、金石拓片等傳統文化體驗,既有深度又接地氣,讓市民倍感新奇。

  公共圖書館和傳統書院相結合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讓傳統文化的根須扎進現代“沃土”。目前,山東省已招募專家團隊20余人、志願者380余人,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還被國家圖書館授予榮譽稱號。

  “山東正著力構建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傳播體系,打造世界儒學研究學術高地。”山東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介紹,2014年立項的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中,傳統文化研究有196項,佔了近一半。“以古籍發掘整理、東夷文化溯源、齊魯文化重大題材藝術創作、孔子及儒家思想展示‘四大工程’為引領,用多種形式挖掘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說群眾貼心入耳的話,樹群眾觸手可及的杆。山東在全省范圍內啟動實施以“孝、誠、愛、仁”為主題的“四德工程”,讓善行義舉上榜,為凡人善舉立傳。至今,全省逾萬個村居、1000萬群眾參與。道德建設融入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聚起人心不倒。

  2014年8月的一個夜晚,“彬彬有禮教育學校”講師金輝正在曲阜城南沂河廣場上給納涼的市民講課,內容主要是如何待人接物、公共場合保持良好形象等。這時,發生一件趣事。

  原本站在講台旁邊的一位中年男子,拖鞋、短褲、光膀子,聽著聽著,忽然消失了,沒過多久又回到講台旁,打扮已大變:蹬布鞋、著長褲、穿上衣。“他是附近一家酒店工地的農民工,聽課后很受教育,覺得再不回去換身衣服,就聽不下去了!”

  用傳統文化喚醒道德基因,讓普通百姓知書達理。與此同時,山東將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沂蒙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幫助各級黨員干部去虛火、做實工。

  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表示,山東是孔孟之鄉、文化大省,在思想紛繁復雜的時代,要有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通俗化、大眾化、時代化。“知行合一,重在踐行,把弘揚傳統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體現在公民行為養成中,使傳統美德落細、落小、落實。”

  齊魯大地上,千年洗練的傳統文化,戰火中鍛造的沂蒙精神,皆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利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