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自來水公司抄表工劉濤,最近“火得有點不像樣兒”。
2014年12月25日,劉濤街拍的照片被附上個人介紹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網站。他憑借身上挎著的相機“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的故事,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
不過,這在劉濤看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水表和相機鏡頭雖說是差不多大小的圓,但這兩個不同的圓完全可以圈出一樣的精彩。
2002年,從部隊退伍的劉濤來到一家水源廠上班,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閑暇時喜歡畫卡通漫畫。2008年底他調到營業中心抄水表后,生活變了一個節奏。每天走在相同的街道上,抄地上1000多塊杯口大小的水表,做著重復的工作。
“生活很單調,我想年輕人應該做點喜歡的事情。”2010年底,劉濤跟著幾個朋友學起了攝影。第一部相機花了他一個半月的工資,那是一台3000多元的小型數碼相機,沒有變焦功能。
劉濤走到哪都帶著它。同事問:“你一個抄水表的工人,挂那玩意干啥,你會拍嗎?”劉濤回答:“誰說抄水表的就不能搞攝影。”
可等到真上手,劉濤犯怵了。別人手一抬、快門一按,照片就成了。相機到了他手裡,拍出的照片不是虛的就是離主體太遠。網上的介紹大都是專業術語,讓劉濤看傻了眼。
劉濤開始把自己“沉”在書本裡,從網上找人學技巧、“偷”思想。一個月的時間,劉濤買了20多本專業書。從攝影技巧到街頭攝影圖集,劉濤堅持把每本書都吃透,琢磨每張照片背后的拍攝目的。
每天工作一忙完,劉濤就帶著自己的相機去合肥大大小小的公園裡拍攝。有時為了拍到好的城市夜景,冬夜裡,他在樓頂從華燈初上一直等到燈火闌珊。三個月的時間,劉濤的相機裡裝了幾千張照片,每張都是他對這個城市新的認識。
2013年,劉濤加入一個街頭攝影協會。在那裡他了解到全世界的街頭攝影大師,熟悉了國外的街頭文化。他下定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將相機帶到國外去拍攝。
也就在那一年底,劉濤意外收到一封攜作品參加巴黎一個原生態藝術作品展的邀請。聽到消息,正在街邊拍攝的劉濤激動地跑到一家咖啡店,他想“讓自己靜一靜”。雖然最后由於資歷尚淺不能以攝影師的身份出席,但他的10余幅作品還是踏上了巴黎的土地。
為了不耽誤抄表的工作,劉濤總是利用午休或者下班后的時間走街串巷尋找好的場景。一年四季,無論是40多攝氏度高溫的午后,還是零下好幾攝氏度的夜晚,劉濤總是背著相機出現在城市的某個角落。
劉濤記得,他最長的一次街拍大約持續了五六個小時。最后,他挂著相機坐在路邊睡著了,胳膊袖上全是汗漬。
自從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網站,並拿到700多美元的“稿酬”后,劉濤一下子成了合肥街頭攝影界的“名人”。有人勸他辭去工作,專心搞攝影,還有一些攝影機構向他伸出橄欖枝。但劉濤認為自己還是一名抄表工,“隻不過攝影夢想也是不能停止的”。
在劉濤看來,履行好“抄表工”的工作職責外,他要盡情釋放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而攝影正是一種理想的釋放:“因為這份工作,我深入到合肥的大街小巷,接觸各行各業的人。我對這個城市的認識,很多時候是工作帶給我的。”
將鏡頭對准城中村、暗街暗巷,去記錄那些不經意間的偶然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劉濤既做抄表工,也當背包客。透過水表的圓,他看到的是一組簡單的數字﹔透過鏡頭的圓,他看到的是一個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