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即使他們沒說, 我們也要幫一把

2015年01月06日08:32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娘家人”記事】“即使他們沒說, 我們也要幫一把”

  2014年12月23日,出差歸來的思文燕剛踏進勝利小區,就立馬到小區的困難職工家中,看看大家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作為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勝利街道的工會主席,忙碌已成為思文燕的工作常態。

  勝利街道有一個當地最大的居民小區—勝利小區,而思文燕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這片小區裡處理居民們遇到的各種煩心事,算下來,這已經是第6年了。

  跟著思文燕走在小區裡,一路上不斷有人和她打著招呼。思文燕每天在小區裡走家串戶,無人不認識她,小區裡的一些居民叫她“思姐”。

  10余平方米的辦公室裡,思文燕與4名同事共用,辦公桌上一摞摞的材料被思文燕整齊碼放,“工會無小事,事情雖然多,但處理起來也要有條有理,這樣才不會出差錯。”思文燕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一條一條列著一周重要的工作事項。這個習慣,從她開始工作就養成了,“不為別的,就為了能把工作一件不落處理好”。

  思文燕的手機也是她日常辦公的一個平台,通過網絡信息交流平台和社區的職工們交流交心,思文燕笑著稱這是她的“移動辦公桌”。

  2008年,剛剛來到勝利街道辦事處工作的思文燕倍感壓力:“下崗職工多、困難戶多、基層矛盾多,這‘三多’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思文燕口中的“三多”是個歷史遺留問題,1979年,這裡安置了大量越南歸國華僑,街道內的柳州華僑化纖紡織廠就是當時專門用來安置這些華僑的。但在2003年,柳州華僑化纖廠進行了改制,許多職工下崗,再加上別的渠道的下崗職工,勝利街道一下子多出了相當多的困難職工。

  如何幫助這些困難職工,思文燕確實動了心思,也有自己的見解。“我們要做的不僅是為困難職工‘輸血’,更要幫助他們完善‘造血功能’,從根本上幫助他們脫貧解困。”

  范越芳就是這些困難職工中的一員。在工會幫助下,范越芳依靠2萬元小額貸款創業資金辦起了自己的食品作坊,專門制作越南小吃艾粑粑,現在訂單源源不斷,不但脫了貧,家裡還買了一輛小轎車。

  看著范越芳生意越做越紅火,思文燕又發現了新問題:范越芳的艾粑粑是純手工制作,沒有包裝,也沒有商標或者標志的圖案,外表和一般的糍粑一樣,很難讓人辨別。范越芳也曾想過注冊一個商標,但總覺得麻煩也不清楚注冊流程。思文燕了解到范越芳的顧慮后,自己先了解注冊商標的程序,然后還替范越芳分析有無商標的利弊,對生意有無好處。在思文燕的熱心幫助下,范越芳決定好好考慮考慮。

  當記者問思文燕為什麼這麼主動為別人考慮時,思文燕說:“我希望大家一遇到困難就立刻能想到工會,即使他們沒說,我們也要幫一把,我們可是職工的‘娘家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