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的一天,冬日陽光覆蓋著甘肅省武山縣馬力鎮的北順村。此時,室外氣溫已近零下10攝氏度,挑開厚厚的棉布門帘,日光溫室裡卻是一派盛夏的炎熱景象。26歲的包兆輝光著膀子和母親蘇響鳳趴在地膜上侍弄黃瓜苗,干得汗流浹背。
西北的冬天,很多土地“冬眠”、農民賦閑,但在北順村卻地不眠、人不閑。兩個月后,一種生長在西北高原的“北順”牌黃瓜,將出現在香港的菜市場裡。
“咱北順的黃瓜,摘下來一個月不打蔫,吃起來脆生生的,在香港搶手得很,早就被客商預訂好了。”北順村黨支部書記劉天緒一邊幫著掐苗嫁接一邊介紹。
從西北的偏遠山村到繁華的都市,橫跨2000多公裡,一根黃瓜的傳奇之旅,背后隱藏著一個中國的反貧困樣本。
幾年前,20歲出頭的包兆輝開始對人生感到迷茫。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打工,攢錢、蓋房、娶妻、生子,城鄉遷徙的農民工、家中留守的兒女雙親,這樣的宿命是否也將成為子子孫孫的未來?
在這片土地上,迷茫的不只是包兆輝。甘肅是貧困發生率位居全國第二的省份,在全省86個縣區中有58個扶貧重點縣和17個“插花型”扶貧縣,曾有6220個貧困村、123萬貧困戶、692.2萬貧困人口。
改變發生在2012年2月,甘肅省委決定在全省開展以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特困戶為主要內容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全省40萬干部進村入戶結對開展扶貧幫扶工作,省委要求“不實現小康不脫鉤”!
在許多地方,扶貧幫扶無非是捐錢捐物、蓋房修路,卻往往隻能讓當地脫貧一時。
“關鍵要換腦、造血,要學會創業致富、產業致富。”2012年春天,經過穿針引線,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支部書記李振生來到了北順村,蓉中與北順締結為友好共建村,開始了“東部先富”帶動“西北后富”的嘗試。
蓉中村不靠山、不臨海,村民人均不到一分耕地,卻擁有18家企業,不足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年創造出10多億元的財富,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明星村。
來到北順村后,李振生辦了三件事:一是出資把外出打工的24位北順村青年送到蓉中村培訓,並發給每人1000元的務工補貼和一台手提電腦﹔二是成立了蓉順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鼓勵村民入股,每戶一股,每股150元,有400多戶北順人自願入股,到年底北順村民眼睜睜看著公司經營農產商貿“錢生錢”、“利生利”,每股分紅五六百元﹔三是協助把蔬菜種植變為產業化經營,注冊了“北順”牌黃瓜,引來了遠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客商。
李振生為北順村“換”了腦子。甘肅省委辦公廳、武山縣財政局和蔬菜局等聯村單位和省市縣的聯村干部們為北順村拓展了路子——解決了水、路、電等產業發展的“瓶頸”,改造出1100多座連片日光溫室,採取公司牽頭、群眾入股的方式,建設了年飼養量1萬隻羊的裕豐養殖小區。
2012年以來,北順村人人謀創業,戶戶辦產業,誕生了7個蔬菜合作社、2個農業示范園、15家養殖大戶、20多家小微企業,戶均1.5個日光溫室。2013年,北順村人均年收入破了萬元,預計2014年的人均收入將超過1.2萬元,站在了小康村的門檻上。
陳金元,2012年貸了5萬元“雙聯惠農貸款”,蓋起蔬菜大棚專心種黃瓜,一個大棚的年收入超過了4萬元。曾經的貧困戶包再紅夫婦,2012年貸款8萬元辦起了電焊加工部,2014年還清了貸款,現在家裡的年收入超過5萬元。包兆輝的父親包卯定把在外打工的兒子叫回來,一家三口通過貸款辦起了養豬場和日光溫室。
來自全省的統計顯示,開展“雙聯行動”以來,甘肅有140萬包卯定、包再紅這樣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