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海南三亞,和煦溫暖。
2014年12月11日,三亞婦幼保健院,9層會議室正在召開“三亞婦幼衛生信息質控通報會”,60位來自不同鄉鎮的信息員齊坐會場,主持會議的是這家醫院基層科負責人韋輝。
在他的面前,是一張張統計表格:孕產婦死亡、5歲以下兒童死亡、出生缺陷監測漏報情況……“這些基本信息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這本台賬對國家衛生政策制定有著重要影響。”韋輝說。
與記者交談時,這位土生土長、講一口濃重方言的海南本地人,話題始終不離公共衛生工作。
“公衛工作像打地基,很煩瑣,但很有意義”
採訪當日,三亞婦幼保健院產科,記者遇到了一位懷孕37周的黎族孕婦,這位准媽媽臉上寫滿了喜悅:“我在這裡享受了5次免費產檢,打算在這裡生寶寶。”
韋輝告訴記者,在整個40周的孕程中,居住在三亞的孕婦可以享受5次免費產檢。目前三亞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已達到99.99%,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100%。
但是,他介紹,多年前由於傳統習俗的影響,尤其是農村和少數民族女性,缺乏產檢、住院分娩意識,更願意在家生產,導致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集居山區的新生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居高不下。
1997年1月,韋輝從海南醫學院臨床專業畢業時,一心想著當臨床醫生,沒想過干別的。
事與願違,他被三亞婦幼保健院分配從事公共衛生工作,具體來說,負責牽頭組織實施全市的婦幼保健工作。但是,隨著出生缺陷干預、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等諸項工作一步一步開展,他對公共衛生工作的看法有了很大變化。
已是不惑之年的韋輝至今記得,1998年,為爭取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婦幼衛生保健子項目的貸款,提交兒童死亡率、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等翔實的數據是必需的基本條件之一。當時,市、鄉、村三級婦幼保健服務網絡尚未建立,相應的統計數據從何而來?按項目設計和要求,要對農村地區10萬人進行基礎信息調查摸底,當時三亞市婦幼保健院組織了一支調查“敢死隊”去搜集數據。
韋輝說,那會兒村村尚未通公路,有些山路幾乎成70度角,為了趕進度,他們騎著摩托車也要往上沖。
“有一次,我和3位同事去雅亮鄉東方紅村調查,我們搭乘的車因路滑差點墜入山谷,還好有驚無險。”韋輝告訴記者。
韋輝說:“臨床醫生服務的是個體,治好患者的病很有成就感,相對來說,公共衛生人員服務的是群體,更多的是起到預防保健的作用。工作像打地基,不僅煩瑣而且見效慢、壓力大,但很有意義”。
“公衛工作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在艱辛的17年歷程中,韋輝感受和見証著基層公共衛生工作取得的每一點進步。
“1998年,在全市15個鄉鎮級衛生院中,婦幼人員數量僅佔全市的30%,醫師以上職稱的隻有30.9%,尤其缺乏產兒科專家型人員。”韋輝說。
但是,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尤其是國家啟動新醫改以來,基層公共衛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韋輝介紹,目前全市共有11個衛生院、3個衛生服務中心和5個農場醫院,有婦幼保健員290人,人員素質有了大幅度提高。
韋輝所說的新醫改,面對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和城鄉居民享受醫療資源差距較大的現狀,“公平”是它的目標所在。
新醫改承載著13億人的希望,艱難起步。隨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層衛生服務體系作為四項基本改革的兩項逐步啟動和建立,這讓韋輝看到了希望。
之前,鄉鎮衛生院的產兒科條件很差,大部分衛生院沒有新生兒搶救台、暖箱和綜合產床,這也是造成農村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那時候,我們到鄉鎮開展技術指導,一忙就是十天半個月。醫改后,有了政策和項目支持,婦幼工作越來越好做了。”他欣慰地說,醫院在人手較緊缺的情況下決定成立基層指導科,並安排專人負責全市婦幼衛生工作的管理和技術指導。“當時就知道公衛工作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他向記者列舉了一連串數據:“三亞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000年為17.94‰,2014年下降至9.27‰,孕產婦死亡率2000年為144.33/10萬,2014年沒有孕產婦死亡。”
目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軟硬件好多了,醫療衛生機構和村(居)委會均有專人負責婦幼保健工作。隨著三級網絡日趨完善,“從網絡直報系統上可動態掌握每個單位婦幼保健工作開展情況及存在問題,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說到這些,韋輝顯然很有成就感。
“公衛工作做好了,距離全民健康的日子就不遠了”
2014年12月10日下午3時,鳳凰鎮梅村剪哈村民小組。
兩間磚混結構的平房,一間簡易廚房,一個養著兩隻小黑豬的豬圈,幾棵檳榔樹環護左右,這就是黎族婦女呂能的娘家。身材略微發福的呂能在院裡忙碌著,5歲的兒子正在屋裡看書。
看到韋輝和記者一起來了,呂能熱情地招呼著。
“那是2011年11月的事情,村裡信息員通過三級網絡上報了呂能的困境。當時她懷孕35周,經醫院診斷發現有造血功能障礙,因家境貧窮付不起醫藥費而回家待產。有關部門經過核查認為,呂能符合‘三亞市農村貧困高危孕產婦項目’救助標准。”韋輝回憶,在項目的幫助下,呂能得到無償資助1萬元,並因為身體特殊情況被項目組送到海南省人民醫院產科待產。
“令人高興的是,呂能懷孕40周足月生產,母子平安。”韋輝介紹,這個救助項目在新醫改啟動前后那段時間實施,得到了市政府和市婦幼保健院的支持,截至2014年12月,已累計對196名孕產婦進行救助,共發放救助金50余萬元。
“公衛項目做好了,最終是老百姓受益。”他介紹,分布在全市141個行政村42萬名婦女兒童,正享受著每一項公共衛生項目的服務: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艾滋病和乙肝母嬰保健傳播阻斷、0~6歲兒童保健管理、孕產婦保健管理等等。
他說:“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公衛工作做好了,距離全民健康的日子就不遠了。”他笑得那麼燦爛,那麼真誠!
(本報三亞12月31日電 本報記者 金振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