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山:守護好祖先留下的“寶貝”
這段時間,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舉辦的呼倫貝爾文物展正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著,副院長陳鳳山一邊關注展覽的情況,一邊帶著博物院在家的工作人員,忙著可移動文物普查的事情。
從一名木匠到文物工作的行家裡手,陳鳳山一忙就是30多年,那可是一段極不平常的道路。
1978年,陳鳳山因為心細、木匠活兒好,被要到當時的文物管理站,跟著跑考古現場,主要是做一些木工的活兒。別的木工就做木工,他卻悄悄地學習考古的每一個細節。后來,真的就成了文博人員,並擔任起領導職務。
1987年,對考古、文物鑒定、文物保護等工作窺出一些門道的陳鳳山,明顯感覺自己的文化功底已經不適應工作需要,必須得充電了。當時正巧有個機會,他便到了上海復旦大學,在文博專業脫產學習了兩年,古建筑、青銅器、文字……一門門專業知識學下來,陳鳳山眼前豁然開朗。這次學習,也為他此后從事文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轉眼間到了2008年,隨著自治區對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呼倫貝爾市對地上地下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展示等工作也有了新的構想,准備利用市政府舊樓改、擴建博物館並組建民族博物院,陳鳳山被任命為博物院副院長,負責博物院的土建工程。
陳鳳山學習過的古建筑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多時間的加班加點,民族博物院終於在2009年6月20日開館並且免費對外開放。那一天,陳鳳山騎著用一輛電動車和親戚換來的踏板摩托來上班,站在古色古香的博物院門前,他心裡百感交集。跑土建,這輛踏板摩托車曾經立下了汗馬功勞,自己的頭發也沒少掉,如今,博物院開始發揮作用了。
萬余件文物陳列於展廳,5年來接待觀眾近60萬人次,如今,民族博物院已經成為海拉爾區的地標性建筑、當地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呼倫貝爾草原歷史文化的窗口。此時,陳鳳山再有兩年也該退休了。“抓緊時間多做些工作吧,給自己的文博人生再留點回憶。”說起這些,陳鳳山有些感慨。
正是由於“陳鳳山們”的努力付出,近年來,呼倫貝爾市的文化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不斷推進,文博事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目前,呼倫貝爾市有民族、民俗、鄉鎮等各類博物館49家,是全區擁有博物館最多的盟市。
“我見証了嘎仙洞內鮮卑祭祖文字的發現過程和扎賚諾爾猛?象的考古發掘,這些考古發現曾經震驚國內外。從這一點來說,我的一生真的值了!”陳鳳山動情地說。
(本報記者 包牧仁、白喜輝、劉春、紅艷、王國英、李玉琢、李新軍、安寅東 海拉爾報道)(來源: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