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造福人民,同時也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如果互聯網太亂,肯定不會給大家帶來福利。——程琳(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長)
在昨日舉行的“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擊網絡恐怖活動”分論壇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長程琳認為,目前網絡恐怖活動形態正在發生變化,國際社會需為網絡恐怖主義給出明確定義。
從管理上說互聯網是有國界的
新京報:有人說互聯網是沒有國界的,你怎麼看?
程琳:互聯網實際上是在陸海空天之外涉及國家主權的一個領域。雖然從物理空間上來說,互聯網沒有國界,但從現實社會的管理來說,互聯網是有國界的。
新京報:你認為現在互聯網環境如何?
程琳:現在互聯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幾年前我就呼吁國家出台網絡信息安全法。我認為需要三個層面。第一是依法建網,企業不能為了利益不顧國家的安全。第二,是要依法用網。第三,依法治網。
定義恐怖主義應讓國際組織來發揮作用
新京報:你對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是什麼?
程琳:隻要是為了恐怖主義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實施的活動都應該是屬於犯罪活動。
新京報:為何要給網絡恐怖主義下定義?
程琳:西方國家對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是直接攻擊計算機的才算是網絡恐怖主義,但實際上我們國家目前面臨的問題,如新疆的很多暴恐實際上都是通過網絡進行音視頻這種教唆手段。所以我認為以實施恐怖活動為目的,利用網絡來為其恐怖活動採取的一切活動都屬於網絡恐怖主義。
一定要給網絡恐怖主義下一個定義,沒有定義,就沒有辦法從法律層面上對網絡恐怖主義進行處理。我們國家要在這方面爭取主導權。
新京報:在網絡恐怖主義定義方面,各國存在什麼樣的分歧?
程琳:目前美國說現在不定義網絡恐怖主義,實際上是為了美國的自由裁量埋下伏筆。我們國家如果在下定義方面能夠推動世界形成共識,就會讓一些國家的自由裁量權受到限制。
新京報:是否會將打擊網絡恐怖主義放在國際機構框架下?
程琳:可能還是要有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目前對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還很難達成共識,所以我認為一定要讓聯合國和國際刑警組織等現有的國際組織來發揮作用。
新京報:互聯網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程琳:現在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已經深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新京報:你最關注互聯網的什麼領域?
程琳:關注互聯網的應用,如何利用互聯網更好服務社會和人類﹔此外就是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