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事件:彈幕(指由觀眾發送且直接顯現在視頻上的簡短評論,可以以滾動、停留甚至更多動作方式出現)
核心觀點:也許,變化並沒有所害怕的那樣壞?
繼視頻彈幕之后,電影彈幕成了一個熱門話題,然后話劇的彈幕也開始了,不知道這股風潮能蔓延到什麼地步,會出現在芭蕾劇場嗎?京劇?交響樂?本版曾經批評過現在很多觀眾去看演出,常常忙著拍照發微博微信,忘記了安靜欣賞藝術。不知道假如彈幕滿天飛的時候,類似芭蕾京劇交響這樣的古典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還能不能有人品味得到?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到處都是彈幕,我們的生活會如何?
假如地鐵上有彈幕:“才到亮馬橋啊,這麼多人,下一站怎麼辦哪”、“前面的帥鍋,把PAD舉高點嘍,我看不清楚啊”、“本店工薪消費,實惠公道,C出口300米路南……”
假如飯館裡有彈幕:“哎呀,我們這桌水煮魚怎麼還不上哪”、“今天的菜也忒咸了吧”、“廚師長:不好意思,各位親,今天人多,忙暈了,大伙多擔待……”
假如路上有彈幕:“我說前邊內奔馳,你木有毛病吧,干嘛跨著線走啊!”“誒,剛過內小紅跑,美女啊!”“前邊有警察啊,趕快把手機都放下吧,錄像呢!”
……
會如此嗎?誰知道呢,可能比這個更夸張也不一定。歲數稍微大一點的人,肯定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可是,彈幕未必能活得很長久,但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終極大概會是徹底地佔領我們的每一寸空間和每一秒時間,而且按照現在各種的更新換代速度,估計離《黑客帝國》裡那種后腦海插管子也沒多少年了。
信息化在改變社會的同時,也在極大地改變人的行為方式,其中就包括審美體驗這種已經伴隨著人類從擺脫蒙昧開始就逐步積累的精神領域的行為模式。也許我們會不喜歡,但是變化終將來臨,藝術領域的創新或者革命,每一次都是將原有的少數人體驗的精致化的古典主義向更多人能夠接受並享用的通俗化推進,從頂級貴族的室內樂到一般富裕階層以及知識分子的交響樂,再到普通大眾的通俗歌曲,你可以質疑審美層次的下降,但是不能否認服務范圍的擴大對整個人類的審美總體水准的提高。
前進會帶來副作用嗎?當然,所謂有得必有失。而且這種得失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關於這種“痛失”我倒想到了另一個例証,筆者也是有孩子的人,在教育孩子少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基本和大多數家長一樣,都是以身體健康做恐嚇的大棒:看電腦久了會眼睛壞,用平板多了會得頸椎病,使手機長了會腦袋長瘤子……孩子很乖,很認真地聽我的嚇唬,然后——關上門該干嘛干嘛。
想當初,老祖宗中的先行者剛從樹上下來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有老人家蹲在樹杈子上說:你們在地面上走久了,后面倆爪子就會鈍,前面倆爪子老不用,也就沒力氣了,這樣就不能爬樹了,來了老虎怎麼辦啊!
也許,變化並沒有老人家害怕的那樣壞?郁曉東